重阳节敬老古诗 重阳节诗词名句( 二 )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
诗中杜牧也提到菊花,而且是“须插满头归”的 。但人们不难看出,杜牧,包括上面说到的杨衡,他们心不在菊而在酒,他们是要“但将酩酊酬佳节”的 。
中国的造酒技艺起源很早,夏朝时的杜康就是传说中的造酒始祖 。考古发掘中,更是早在石器时代便有盛酒器具的存在 。但在古代,长期以来酒的度数都不是很高,最高也就十几度,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大碗喝酒的豪杰了 。不过喝酒却有颇多讲究,比如过年喝的屠苏酒,据说是华佗发明的一种药酒,大人小孩都能喝;端午要喝艾酒和雄黄酒,一种是用艾草泡制的酒,一种是雄黄研末泡制的酒,这些酒都有驱疫辟邪作用;而到了重阳,就要喝菊花酒了 。
传说重阳饮菊花酒的风俗源自汉宫 。据西汉刘歆所著《西京杂记》载:“戚夫人(刘邦宠妃)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而在南梁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桓景是东汉时人,由此看来,重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早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完全定型 。
民间还有说法,称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 。宋朝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九月》云:“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饮之 。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
杜甫有一首七律《九日·其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这首诗是杜甫困苦病痛时的境况写照,既想饮酒又饮不得酒,既想登高也只上得江上台 。战乱中弟妹离散,自己又沦落夔州 。面对盛开的菊花,心中想,还是别开了吧!
《风雨重阳图》扇页 清 袁江绘
李清照重阳赋心声
唐德宗李适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也能写诗,全唐诗中录有他的作品 。他有多首关于重阳节的诗,诗句有诸如“重阳有佳节,具物欣年丰 。皎洁暮潭色,芬敷新菊丛 。”“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馀 。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 。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诗句中全都提到了菊花,可见菊花与重阳节是何等的密不可分 。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写菊最出名的诗句 。辞官隐居,怡然自得 。但终因家贫,重九日只有菊而无酒,于是写下一首《九日闲居·并序》,诗中“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句,写出酒与菊之美妙之处,奈何“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唯写诗寄怀而已 。不料江州刺史王弘差人送酒,于是陶渊明开怀畅饮、大醉酩酊 。差人身着白衣,便是“白衣送酒”的典故 。
李清照有一首重阳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更为有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而后赵明诚外出做官,夫妻分离 。第二年重阳节,因思念丈夫,李清照便写下这首词 。据说赵明诚收到此词,依样又写了数首,然后将所有词章不做说明,一并拿给好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 。原来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