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遵称,各有各的领会?
我是一笑一尘缘 。现今,中国古典诗的创作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普遍,新诗无人看懂,只有残疾的余秀华,中国诗歌将死 。有人说诗歌出路在“民谣” 。究竟出路在哪儿?
何谓诗歌,在古代不配乐的为诗,配乐的称为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我认为,诗歌最好的展现形式不是纸上观,而是以歌的形式唱出来让人边看边听 。
上世纪80 年代,中国新诗出现了一个高潮 。诗人成为光荣的称号,写诗、热爱诗,成为青年人的时尚 。北岛、舒婷、顾城、杨炼、韩东一大批诗人相继崛起 。上世纪80 年代末,随着海子、骆一禾的相继早逝,中国新诗突然陷入迷茫,热闹了一阵子之后,走了下坡路 。进入90 年代,在中国文学也进入了冰期,诗阳春白雪和者必寡,读者越来越少 。新诗被社会边缘化,并继续边缘下去 。
当前诗歌之所以‘旧热新冷’,诗人本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未能用自己的创作将千百万诗歌爱好者吸引到自己的舞台中来 。诗不同于其他文学,是从音韵开始的:诗讲究押韵,不押韵的是散文 。从我们最早的《诗经》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押韵这一优点,使得诗拥有了音乐感,使诗的美优于其他,使诗成为语言的最高形式,诗结晶了语言 。也是因为押韵,使诗容易诵读,便于记忆,诗有了最多的读者,拥有了流传不朽的优势 。可是新诗从她的出生不久就放弃了自己最大的优点,新诗从不大要求押韵到远离押韵 。上世纪末,朦胧诗、现代派盛行一时,中国新诗走向了死胡同,离诗的本质渐行渐远,追求让人读不懂,明明用不着朦胧,明明清晰更好,非得刻意去朦胧,变着法儿让人看不懂 。脱离音乐,放弃押韵,是中国新诗没落的最主要原因 。
新诗的出路,在于诗的本质,诗的自身 。解决困境,首先是让诗回归音乐,让诗回到音韵 。其实,《诗经》、唐诗、宋词本身就是配合音乐的歌词;歌词本身就是诗,歌词作者本身就是诗人 。在文化大发展的当代中国,新诗没落的同时,歌曲空前繁荣,歌词就是诗的一种 。当今,人们喜欢的是唱歌,那么诗人就应当与歌词结合 。
镌刻好 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 墨色淌
千家文 都泛黄/夜静谧 窗纱微微亮
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
相思蔓上心扉
她眷恋 梨花泪/静画红妆等谁归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胭脂香味/卷珠帘 是为谁
不见高轩/夜月明 此时难为情
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
悄悄唤醒枝芽/听微风 耳畔响
叹流水兮落花伤
谁在烟云处琴声长
这《卷珠帘》便是百分之百的诗,加上音乐,它更美好了 。诗+曲+配器+表演=诗歌,于是诗的美感更充分了 。央视的《经典咏流传》之所以家喻户晓,人人爱看,就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新诗的出路 。
其实文人诗都是起源于民歌的 。中国的四言诗起源于《诗经》,五言七言起源于乐府,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但是充满活力的民歌到了文人手上,道路越走越窄,渐渐失去活力,趋向僵化衰亡 。
文人便另辟蹊径,去民间寻找更有生命力的体裁,于是词、曲就出现了 。但是玩了几百年以后,词曲也走向没落 。那时封建社会也走上了末路 。传统的文人也没有了 。
到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新诗没有民歌基础,基本上是由翻译过来的外文诗作为标准的,所以一开始出现了一批不押韵的所谓的“诗” 。后来领袖说话了,“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致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此话一出出现了一批符合这种思想的新诗,出现了贺敬之、郭小川一类还不错的诗人 。
- 春天来到了,如何用自己写的诗歌来赞美春天?
- 分手了,心情很低落,该怎么走出这糟糕的情绪?
- cf挂机刷经验软件,手游cf经验最多的模式
- 有人说在国外的你暂时不要回国了,疫情防控成效不易,你支持吗?
-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
- 咏荷花的经典诗词 写荷花的诗句有哪些
- 医生建议减胎 怀上八胞胎的郑州女子发声
- 说小人的经典句子
- 友谊长存的经典诗句 有关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 洗手作羹汤的现代意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