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要大额生活费遭拒警醒“巨婴”心理
斯涵涵
近日 , 某地一名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 , 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 , 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 她觉得自己很委屈 , 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 。 有媒体采访人员走访调查多所高校发现 , 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500-2000元之间 , 少部分学生在1000-1500元之间 , 还有个别学生的生活费在3000元以上 。
每逢开学季 , 生活费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 不少新生都或多或少地与父母进行过各种“斗争” , 比如这名大一女生 , 要买化妆品、要去校外吃饭、要买新衣服……逐项减下来 , 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 。 然而 , 大学生活费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题 。
据调查 , 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500-2000元之间 , 也就是说 , 2000元左右的生活费是当下大学校园生活费的主流 , 也可以负担大学生每月的基本花销 。 要知道 , 大学生的学费也要父母承担 , 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 可是 , 一些大学生丝毫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 , 不懂得感恩 , 养成了向父母“伸手”“索要”的思维定式 , 一旦遭到拒绝便十分委屈 , 公然诉苦 , 暴露出一些大学生自私自利、惯于索取的不良秉性 。
从求助帖中可以看到 , 该女生发现“同寝室友都挺有钱 , 用的都是好的” , 凸显出一些大学生喜欢盲目攀比、爱慕虚荣 。 近些年来 , “开学季”变成“烧钱季”之类的新闻层出不穷 , 子女大笔花钱 , 父母应接不暇 , 叫苦不迭 , 学生之间炫耀攀比 , 形成了错误的消费观、价值观 , 甚至有学生为了买最新款手机、最新潮鞋子而陷入“裸贷”“校园贷”陷阱 , 缺乏财商教育 , 不懂得量入为出 , 胡乱花钱 , 对自身消费能力没有准确的定位 , 往往只能自吞苦果 。
当然 , 有些大学生希望进行一些自我投资、发展个人爱好 , 或者有了一些意外支出 , 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 , 既可以挣钱以备不时之需 , 也可以锻炼自己待人处事的能力 , 而不是将这些支出都化成对父母的一腔抱怨及娇嗔 。
大学生活费究竟多少才够用 , 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用法与看法 , 反映出的是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财商教育、感恩教育的“复杂方程式” 。 索要大额生活费遭拒绝警醒“巨婴”心理 。 大学生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 , 更应当是接受高等教育、具备健全人格和独立精神的公民 , 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独立意识至关重要 。
虽然大多数父母基于情感、道德和习惯 , 仍将为正在大学接受教育的子女提供生活费和教育费视为自己的责任 , 但此为父母的道德选择 , 而非法定义务 。 倘若大学生们不改变“父母就该如何如何”的偏颇而自私的想法 , 不认识到校园消费主义错误思想的根源 , 不懂得感恩回报、自主奋斗、积极进取 , 而是一味依赖父母和他人来解决困难 , 实则是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无形“襁褓” , 既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 也耽误了精神人格的全面“发育” 。 再不矫正 , 恐会“变形” , 或将影响自己的一生 。
这就是关注大学生活费话题的现实意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