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岚醉吟先生墓志铭 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翻译( 二 )


自白居易十世祖白邕担任“太原太守”,并受封为“阳邑侯”之后,“阳邑”一直是白邕、白建家族的世居之地 。因此,白居易的原籍就是太原府的阳邑县,即今太谷县阳邑村一带 。
白建晚年携带幼子士通迁居陕西韩城,以后几代又移家华州下圭,但白建在阳邑仍留下长子君恕、次子君敏看守家业,他们的后裔,人丁也很旺盛 。白居易和其弟行简分别排行“二十二郎”“二十三郎”,可能就是与故乡同祖兄弟的总排行顺序 。
如今,太谷县阳邑村、大白村,东、西郭里,回马村和胡村等地,都有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白姓家族村民,其中胡村白氏祠堂依然存在,特别是大白村有名为“大白窝”的老坟场,就是白氏在阳邑的祖坟 。“大白窝”占地30余亩,原来曾立有碑楼、石人、石羊、石虎等,是一处规格很高的墓地,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被摊平 。村民们讲,这里埋葬着白侍郎等白氏先祖,而白侍郎他们认为就是太原太守白邕 。可惜的是,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等原因,太谷白姓家族的家谱等史料大部分也散失、毁灭,但他们之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白建长子君恕、次子君敏的后裔,与白居易同出一祖 。
民国《太谷县志》记载,唐代,凤凰山酎泉寺庙宇“毁于火,遂为白将军所据,立家祠” 。唐代以前,酎泉寺就建有寺庙建筑,唐代时,发生了一场大火,庙宇被烧毁,随即有位姓白的将军在此废墟上修建了家祠以祭祀先祖,但白将军的名却没有提及 。到了宋代政和年间(1111—1115),祠堂被道士改建为道观,起名隆道观;金皇统元年(1141),凿石建楼,又易名为隆道宫 。元、明两代,酎泉寺一直为道士所居 。到了清康熙年间,才易观为寺,并因酎泉而改名酎泉寺 。我们分析,当初白将军家祠祭祀的就是白氏始祖白起 。唐代,以白居易为代表的白氏后人名人辈出,此时无论在陕西,还是在山西的白氏后人在其祖籍地阳邑修建规模宏大的家祠成为可能 。同时,白氏先祖白起曾坑杀赵国40万降卒,被人称为“人屠”,罪孽深重 。白氏后人如果公开在原属赵国的阳邑建立祭祀白起的家祠,定会遭到民众的指责,甚至家祠还会遭人毁坏,所以白氏后人和历代文人刻意隐去了白氏祖先和有关立祠后人的真名实姓 。
清乾隆四年《太谷县志》在记载的酎泉山八景诗之中,有一首武一韩写的《松岭秋风》,诗中写道:“曲磴精庐上,引年秦大夫 。一时封爵贵,千载性情孤 。偃盖童童匝,秋涛谡谡呼 。林花非不艳,柔脆气何奴 。”这首诗很特殊,与其他七首以描述景物及抒发作者的感怀为主的诗大为不同,该诗分明主要是在写一个人物,即“秦大夫”,而“秦大夫”即是指“白起” 。当时,武一韩作为太谷的本土人士和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描写酎泉八景时,将这个史实融入诗中,抒发了心中无限的感慨,他感叹白起“一时封爵贵,千载性情孤” 。当然,武一韩不会冒历代白氏后人的忌讳,公开点出白起的名姓,但诗中所写已非常明白 。
唐代以后,有关白氏家祠的情况再无文献记载 。我们推测:白氏即使如此刻意隐讳,白氏家祠仍然遭到民众的反对,所以到了宋代白氏家祠就逐渐废弃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