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己制定的“士卒无败麦,犯者死”,他带头践踏了麦子,为何没有被处斩?( 三 )


曹操自己制定的“士卒无败麦,犯者死”,他带头践踏了麦子,为何没有被处斩?

文章插图
他依据我国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使其部下认为“发即是首”,成功解决自己触犯自己律法的难题 。同时,曹操还借助此举,再一次明确了军纪,让普通将士们知晓,即使贵如丞相,触犯律法,也会受到“惩戒”的,自己更加得谨小慎微 。因此,曹操“割发代首”,不但没有降低自己在军中威望,还树立了自己秉公执法的权威 。
参考资料: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孝经·开宗明义》
《万孝子割股议》
《白虎通疏证》
【曹操自己制定的“士卒无败麦,犯者死”,他带头践踏了麦子,为何没有被处斩?】《尚书大传》
《尚书·舜典》
《戴圣礼记·曲礼上》
《后汉书·献帝纪》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这句话又有哪个王朝能够做到,无非是收买人心的手段,让百姓拥护其政权的合法性!
曹操与刘备和孙权能够共治天下,且成就又是其中最大的,自然拥有与两人相匹敌的情商和个人魅力!
无论是望梅止渴,还是观沧海,亦或是割发代过,都为曹操赢得民心,使所有部将看到希望!
在三国时期,曹操无疑是当世英雄,其军纪甚严,懂得爱惜百姓,所以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自古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占在百姓立场的人,才会被人民拥戴,才能有所作为,曹操就是这样的例子,虽然也有过灭城的行为,杀了大量无辜,但实为报父仇,当时被仇恨蒙蔽了头脑,一时冲动而为,事后也颇为后悔,总的来说,曹操功远大于过,英雄之名当之无愧 。
曹操自己制定的“士卒无败麦,犯者死”,他带头践踏了麦子,为何没有被处斩?

文章插图
有一次曹操带兵打仗,当时正值麦子抽惠时节,在微风的轻拂下,一排排的麦浪煞是好看,绿油油的麦田,预示着丰收的景象,曹操看到这里,便下令所有人不得践踏麦田,否则处死,此令一下,人人皆恐,怕自己的马不听使唤,踩踏了麦田,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大丈夫没有死于战场,而死于此等小事,也太冤了,所以人人皆小心谨慎,下马牵马而行 。
曹操自己制定的“士卒无败麦,犯者死”,他带头践踏了麦子,为何没有被处斩?

文章插图
曹操做为统帅,自然会身体力行,也下马牵马而行,但不知何故,上天给曹操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此时曹操的马惊了,拖着曹操冲进了麦田里,把麦田弄点一塌糊涂,曹操尴尬极了,面对众人的目光,只得做做样子,马上叫来主薄,让其按律定罪,主薄哪敢如此,只好以春秋大义释之,对曹操言道:“自古刑不上大夫,更何况是你呀,”曹操懊恼的说:“我不服刑,何以服众,但我身为统帅,负有天下之责,此时还不能死,只好割发代首 。”说完用宝剑把自己的一绺头发割下,把其高高举起,众人皆惊,对曹操更加敬服 。
曹操自己制定的“士卒无败麦,犯者死”,他带头践踏了麦子,为何没有被处斩?

文章插图
割发对于现代人来说人们不觉得有什么,但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轻易折损,否则就是大不孝,古代自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便作为官学教育世人 。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中早有明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代割发是被看作对人的最大侮辱,所以清朝入关时有人宁愿掉头也不剃发,可见头发对古人的重要性 。曹操做为一军最高首脑,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难能可贵了 。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夏,曹操出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