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家长会得到什么呢?( 二 )


第一,不能让孩子感受到读书是苦的,在早期教育中,要给到给孩子尽量少的信息,又要有趣 。如此,才能激发学习内动机,有了内动机后,才会“刻苦学习” 。
第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本来没错,是许多人理解错了!“起跑线”的本义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关键是,孔子的话也被误解了!
“学”的本义是“最佳的心境的”:儿童天生有好奇心,教室里有安全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给的是“尽量少而有趣的信息”,此时此刻,儿童处于“最佳的心境”,整个身体犹如录像机,信息瞬间被记住储存 。记忆的本质是情绪,愉快的、好玩的、新奇的信息容易记住,而恐惧的信息不容易记住,但恐惧的情境和情绪却容易记住 。
“习”的本义是“舒服、好玩儿而乐此不疲”:“晨曦微露,小鸟数飞” 。小鸟由于毛少、体弱、夜盲,晚上活动危险,而用爪捯住窝儿底趴着不动 。早晨太阳??微露之时,迫不及待地伸懒腰鼓动双翅,越舒服越煽,越煽越舒服,血脉贯通,肌肉丰满,羽毛丰沛,一飞冲天 。
小鸟儿为什么数飞?不是为了中国崛起,是因为舒服、好玩儿!
应试教育的产物,如果进行教育改革,向素质能力教育转变,则能化解为孩子报各种班,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倾向 。不复杂,就这么简单 。
这种家长的人生,失去的东西太多,比较失败,在孩子这辈身上,想找补回自己的欠缺,可笑愚蠢致及 。
这类家长大概率会得到一只“白眼狼”,他们认为的白眼狼 。
很简单的一个逻辑,这类型家长把自己的存在价值依附在儿女身上,表面上说的是为孩子付出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他们的潜台词是:“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也应该为我付出一切,报答我 。”
但孩子和父母始终是各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有自己的意志,有自己的思想 。
这种状况就好像两个灵魂要共用一个身体那样,一个要向左走,一个要向右走,最终两个灵魂就互相掐架 。
而不同的是,这种亲子间意志的“掐架”,会被父母认为孩子是叛逆,是白眼狼,是负心汉 。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家长会得到什么呢?】不要试图把你的缺失,嫁接到另一个人身上,没有人有责任有义务去背负你的担忧、焦虑、心理缺失,唯有你自己 。
爱劳动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 。
这是对的 。
孩子是次要 。
把自己逼上梁山才是最重要 。
不逼自己一把,你怎么知道自己有多能耐 。
其实跟孩子半毛钱关系没有,不过是个寄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