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说说你那儿怎么过端午节的?( 三 )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竟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汩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包粽子等节日活动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我们老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上班族都要放假一天 。一般家庭在端午节来的前两天就有所准备 。比如包棕子,就要提前准备棕叶、红豆、糯米、腊肉、花椒粉、棕丝等材料,这些年,小区兴起了集中包粽子的热闹场面;有条件的家庭要提前至少10天包咸鸭蛋,首先要准备10个以上的绿壳鲜鸭蛋,用清水洗干净,凉干后用酒浸湿,在裹上盐巴,用土罐子或塑料袋封死,待端午节取出,在锅里加水煮熟即可食用;现在还有走亲戚的传统习惯 。端午节当天要带上礼物,走亲访友,互致问候,把酒言欢;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大人们都要在端午节前准备一些草药,比如菁蒿、陈艾等“百草",端午节当天用一口大锅熬成草药汤,给孩子洗澡,说是防“百病";端午节前,老人们戴上老花镜,用五颜六色的花布,连成“心型、动物型"的袋子,装上雄黄粉,封口后系上二根长绳,端午节挂在孩子和大人身上,说是有益健康,还说可以避瘟神;端午节当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喝雄黄酒,沾雄黄酒擦在额头、鼻子、脸上,说是可以避邪,大人们还用陈艾沾雄黄酒洒在房子的各个角落,说是防蛇,有的家庭还要在大门两边挂上陈艾,也是为了避邪之意 。
总之,端午节很多习俗被世代传承下来了,但是,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有一些生活习惯上的改变 。
端午是小时候家里人讲,是为了纪念含冤而死的屈原,端午节家里那时候会做粽子,煮鸡蛋,煮大蒜
端午节,与清明节,中秋节,春节一样,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据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兴起的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屈原纵身跳进汨罗江,以死明志,说:他将以古代圣贤为同类,为了保持身清志洁,他不会苟且偷生 。参阅屈原的《怀沙》: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当时,屈原的死震撼了楚国百姓 。楚国人披麻戴孝,将他隆重地埋葬在汨罗江边,为了不让秦兵找到屈原的墓,就筑起十二座坟墓,使其难辨真假 。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民把屈原投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
人民害怕屈原在另一个世界里挨饿,就用粽叶包上糯米,划上木船,把包好的粽子投到江中,送给屈原 。这是人们祭祀屈原的一种方式,到后来就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
【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说说你那儿怎么过端午节的?】小时候过端午节,外婆会在煮粽子时,同时放进鸡蛋、大蒜一起煮,说是煮大蒜吃了预防长疮 。另外会在房门口挂一把艾叶与菖蒲叶,说是驱蚊虫 。吃晚饭时,外婆会倒一杯雄黄酒,用筷子头沾上酒,在我们额头上点一下,然后喝一小口,也是为了预防蚊虫叮咬 。比较大的社会活动,当然就是龙舟赛了,这几乎是全国都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