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中第一大将秦琼为什么只排凌烟阁末位?( 三 )


那么岂不正说明了,秦琼的身前的功劳,完全可以用战功赫赫四字来形容了?
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极不符合逻辑与当时代的价值观的!
一:
隋唐价值观决定了,以秦琼的身份,他是肯定参与了玄武门事变的!而不在设伏名单中,决不代表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
李靖与李世勣之所以可以“以只奉朝廷明诏不闻帝王家事”为理由拒绝直接参与兵变,是因为这二人是并没有在秦王府任职 。
而秦琼与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一入唐就在秦王麾下,任秦王府统军\马军总管等职 。
隋唐之风,与汉风相承,讲得是以义相从及“主辱臣死”的价值观 。
以上几事,就说明了隋唐风气,这种风格在宋朝之后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在这样的价值观主导下,任职秦王府,身受秦王厚恩的秦琼岂能不参与玄武门之变?
如果不参与玄武门,那岂不就是知恩不报,道德品格有亏了?
二:
秦琼名字为何又不在玄武门内设伏名单中呢?
原因很简单!玄武门之变不仅仅只是设伏一件事 。
比如秦王府要不要守卫,职责重要不重要?
由这点看,李世民留守秦王府的兵力,也必须要一位善战猛将坐镇,才能安心 。而这留守猛将,也可以推测为秦琼 。
还有长安城中的其他禁卫军,要不要派出重将去掌握?
又万一发生李建成元吉等不来玄武门等等意外因素,会不会出现,要不要安排后手?
以秦王李世民身经百战,再加上房谋杜断之能,战前筹划时必定会考虑到多种方案,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事 。
所以,不入玄武门设伏,真不代表没有参与玄武门之事!
由此,有人所谓“秦琼因为没参加玄武门,而担惊受怕装病十二年”的说法,纯属是以小人之心,度汉唐壮士之腹了 。
因为隋唐时代风气,推崇敢作敢为,大将还没有这种熊样的!
史书这样描写秦琼的武艺:
随秦王出征时,敌军每有骁将锐士在阵前耀武扬威震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
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了宗室立有战功的亲王外,其他将臣都是文武兼才的 。
从尉迟敬德、程知节、李靖、李世勣、侯君集、张亮等人履历看,都是从统兵将军到刺史、州都督、尚书宰相职务上,文武兼任的,这就是唐代的出将入相 。
唯独秦琼只因身体之故提早病退,缺了这经历 。
而如果唐太宗真冷落了秦琼 。那么贞观十七年设凌烟阁时,又何必把这位已逝世五年、开国后一直多病,毫无文治功绩将军排名进去?
(图片来自网络)
凌烟阁应是一座很高的楼阁,古时楼阁一般用于休息、游玩、远眺,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为表彰为建立运行唐王朝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十四位功臣,在太极宫东北角建设了一座很高的楼阁,楼阁内绘有二十四功臣像 。凌烟阁毁于战乱,现无人知道它的样子,但二十四位功臣的名子留下来了,具体如下: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秦叔宝 。这一下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名鼎鼎的秦叔宝秦琼排在最后呢?自从唐朝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秦琼的粉丝 。我也是秦粉,一直为这个武功一流,对友诚信,对主忠诚,善于冲锋陷阵的英雄鸣不平 。但历史记录对二十四功臣的记载就是这么记载的,是谁也没办法改动 。
到底为什么会是这样排名呢?
我想有两个问题后人理解有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