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的氧气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十几年了还没耗尽呢?( 八 )


其实纯氧的气体对宇航员来说存在一定的危险 。早期载人探测器里面确实是纯氧的环境,因为制造氧气需要一定的设备,这些设备有一定的重量,在发射的时候重量越轻,发射越顺利 。
所以,早期的探测器里是一个低压的纯氧环境 。可是后来发生了几起事故之后,科学家意识到低压纯氧的环境会威胁宇航员的生存 。
文章开头所举的那位宇航员,就是在纯氧舱进行测试的时候发生了意外,而被活活烧死的 。
无独有偶 。1976年,美国阿波罗一号在进行地面纯氧测试时,也因为发生火灾,造成三名宇航员死亡 。
纯氧的环境之所以会容易发生火灾,是因为氧气本身是一种助燃物,当环境里有可燃物,温度又恰好到了着火点时,此时在纯氧的助推下,就可能发生爆炸 。
发生了这样的事故之后,科学家恍然明白,低压纯氧的环境并不适合宇航员的生活,那样实在太危险了,就像在宇航员身上绑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一样 。
后来科学家把太空舱里的气体改为跟空气十分接近的成分,大约有25%的氧气,74%氮气,还有小部分其它气体,这样空间站里的气压跟地面上的气压相似,宇航员比较容易适应 。
宇航员在空间站里工作,有时需要出舱进行各种实验 。
这次神舟12号飞船把刘伯明、汤洪波,几位宇航员送到了空间站里,在进入空间站的第18天,刘伯明与汤洪波两个人先后从天和核心舱出来,在舱外开展工作 。
那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宇航员身着白色宇航服,身上并没有携带氧气罐,难道太空里有氧气吗?
其实不是的,这里面的秘密就隐藏在那套白色的宇航服里,他们身上穿的那套宇航服具有自动制氧功能,有一套完整的供氧系统 。
宇航服里除了有氧气瓶之外,还携带了制氧设备,这套供氧系统产生的氧气可以供宇航员在舱外工作四至六小时之需 。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一套宇航服,它的造价每一套在3000万人民币左右,只能穿6到8个小时 。
结语:
人类向太空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是智慧与勇气的结晶 。探索太空这条路并不平坦,至今,已经发生了七起严重的航天事故 。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多位宇航员为航天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让我们向这些人类的勇士致敬,感谢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太空之门 。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如果把水电解的话,就可以产生氧气,国际空间站上的氧气就来源于电解水,因为水蕴含的氧气非常多,一升水通过电解可以产生620升氧气,而人每天消耗的氧气平均只有550升,只需要一升水就可以满足一个宇航员一天的需求了,地球上的货运飞船会定期给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其中就包括水包,一个水包大概含有20升水,单单这包水电解出来的氧气就可以满足一个宇航员22天的氧气量了,货运飞船一次可以运送几十包这样的水包,所以即使国际空间有9个人,也不用担心缺氧,毕竟货运飞船会定期给国际空间站补充水包,一次补充的量可以维持好几个月 。当然,宇航员还想到了其他办法制造氧气,平时国际空间上的宇航员还会产生很多废水(如洗漱水、尿液、汗液、水蒸气),宇航员会利用专门的仪器把这些废水收集起来,然后利用机器经过多重蒸馏、分离以及过滤转化为可以饮用的饮用水,或者利用这些水电解制造氧气,这样又可以补充一部分氧气 。为了以防万一,国际空间站还准备了两套备用氧气生成设备,一套是加压氧气罐,一套是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 。加压氧气罐很容易理解,平时我们在医院使用到的那些氧气罐就是加压氧气罐,为了应付不时之需,国际空间站会准备几套这样的加压氧气罐 。而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则利用固体粉末(氯酸钠和铁的固体粉末混合物在被点燃时会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来制造氧气,由于这种方式只要点燃就可以产生氧气,所以不必担心空间站的氧气被耗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