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内容及全文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四 )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 。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 , 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
写作手法: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 , 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 , 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 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
【研讨与练习】
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详略安排得体 , 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 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 。
2.怎样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 , 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 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 , 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 , 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 , 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
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4、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
5、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 , 从容不迫 。
6、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 , 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 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
7、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政治上取信于民 , 军事上抓准战机 , 后发制人
8、列举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和另外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三而竭 。一鼓作气 。淝水之战、赤壁之战 , 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
【阅读指南】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史书 , 叙述__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 , 相传是鲁国史官__________根据_______国史《春秋》所编 , 《左传》也是出色的文学著作 。它记事条理清楚 , 叙述精确 , 繁简得当;尤其难得的是_______________生动传神 , 寥寥几句 , 就让读者如闻其声 。
2、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 , 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_______________ , 终于使弱鲁战胜强秦的史实 , 突出地阐明了战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 。同时 , 也表现了曹刿_______________ , 善于把握战机 , 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
3、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线索 , 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段):写曹刿帮鲁国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章先点名齐鲁之战的________ , 概括交代了曹刿“________”的原因 。作者通过曹刿与________的一番对话 , 说明当权者________________ , 同时透露了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态度冷漠 , 这些为鲁国能否抵御齐国的入投下一束阴影 。曹刿的回答也显示了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的人 。接着通过对话切入“论战”的正题 , 说明如果要战胜强国必须在战前做好“______________”的准备工作 ,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可以一战的保证 。在曹刿看来 , 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小惠”、“小信” , 而是“_______”、“_____” , 取信于民 , 曹刿重视________________与战争胜负关系 , 确实比“肉食者”有“________”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