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在文学中有用吗?( 二 )


了解了文学作品中的暗示法,有助于我们阅读与欣赏 。
有用
暗示不是文学中的一个规范修辞手法的称谓 。暗示的意思是不明说,用含蓄的动作或语言表达让人领会 。与暗示意思相仿的文学修辞手法有象征,双关,比拟等 。这些都是文学表达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
象征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
比拟是指,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就叫比拟 。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
暗示在文学中有用吗?
回答
暗示是文学写作手法的一种铺垫,非常非常之有用,在读过长篇文学巨著章回小说中,都是一环扣一环,这个章回细节为下一个章回细节作铺垫,形成暗示,也就是顺理成章,把一个故事中心思想,铺垫到整部著作之中 。
比如蜘蛛般集成一个大网,用几条线拉住,然后层层编织,铺垫暗示,最终形成蜘蛛网的中心,蜘蛛在上面太然而卧,完美收关 。
暗示在文学中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好的思路用好的暗示,好的铺垫,就会增加文学的灵动性,让作品活起来,槢槢如生,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度,衬托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
唐诗人,刘禹锡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
诗人就是巧妙运用双关隐语的暗示部分,来实际表达歌唱艺人正在踏歌吟唱 。
暗示这个词用的不太恰当,应当说文学作品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作者将优秀作品的文学主体展现出来后,让更多的读者在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后,更能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这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可能才是楼主所说的““暗示” 。
当然有用,而且大有用途!
暗示,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手法 。是一种高于平铺直叙的创作手法 。包括时间、名称、环境、心理、修辞等 。
这种通过一种途径间接的体现作者的意图的表现手法,运用的巧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加能够使读者以一种猎奇的心里去分析作品中每一个人物或事件的内在关系 。从而抓住读者的心 。
时间——时事
环境——氛围
名称——寓意
心理——情感
修辞——深化主题
文学中的暗示会让文章有深度,还可以说读懂暗示的读者有深度!
很有作用,比如有段小说故事里写过有个老师戴眼镜,时不时的要扶正眼镜,用的都是左手食指,但经历了一系列诡异事件后,那个老师扶眼镜用的手指变成了左手中指 。虽然看起来很细微的暗示,但是下意识的习惯是不会那么容易改正的,动作不会那么容易改掉,故事的最后是老师的人格被取代了 。悬念和诡异细节做的很足 。故事取自 初田天《月夜奇谈》 。
“暗示”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谈文学中“暗示”作用的论文堆积如山 。比如有一篇论文,从“时间暗示”、“环境暗示”、“细节暗示”、“人名暗示”、“修辞暗示”、“意象暗示”、“典故暗示”、“地名暗示”等角度大谈“暗示”在文学中的作用 。这样的文章满网都是,我不想在这里转载或照抄了,我想结合我的诗歌阅读,谈谈“暗示”奇异效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