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全文逐句解释翻译 千字文全文诵读和解释( 七 )


(图片形式标注重复字)
发、髪并为“发”(周发殷汤;盖此身髪)
巨、钜并为“巨”(剑号巨阙;钜野洞庭)
昆、昆并为“昆”(玉出昆冈;昆池碣石)
戚、戚并为“戚”(戚谢欢招;亲戚故旧)
云、云并为“云”(云腾致雨;禅主云亭)
并、竝并为“并”(百郡秦并;竝皆佳妙)
絜、洁并为“洁”(女慕贞絜;纨扇圆洁)
另:一为壹(遐迩壹体;率宾归王)
其余全无重复 。
【轶事典故】

  • 兴嗣白发
《梁史》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 。奏之,称善,加赐金帛 。”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进行了艺术加工,该书说:梁武帝萧衍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 。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个字一张纸 。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 。
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 。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 。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 。
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 。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 。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 。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
  • 智永和尚
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高僧智永和尚,继承家风在云门寺练书三十年,书写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浙东诸寺 。因求书者众多,以至于住处门槛几次被踏穿,遂包以铁皮,人称“铁门槛” 。其一生用笔无数,废笔盈积成筐,堆迭成丘,特撰写铭文,随同埋入土中,名为“退笔冢” 。其所书真草《千字文》,乃王家嫡传,影响深远,西安碑林也有刻石 。
智永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大贡献有二个方面:一为发“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学者宗匠;二为临集《千字文》,开后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之风,为《千字文》的流传起了很大的作用 。
【相关影响】
  • 中国
《千字文》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由于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也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 。《千字文》流传了1400多年表明,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许多人不但把它当作一部启蒙教材来读,而且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著名的有智永和尚、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征明等 。他们的作品流传很广,书体与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影响也很大,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也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 。
唐朝以后,《千字文》这种形式也被人们广泛地加以采用和学习,出现了一大批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如唐朝僧人义净编纂了《梵语千字文》,宋人胡寅著有《叙古千字文》,元人夏太和有《性理千字文》;明人卓人月有《千字大人颂》,吕裁之有《吕氏千字文》,清人吴省兰有《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太平天国有《御制千字诏》等等 。这些所谓的《千字文》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足见《千字文》影响之大 。
宋代真宗时,编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装在400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地玄黄”的“天”字,终于“宫”字,所以人称这部《道藏》为《大宋天宫道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