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使至塞上全诗赏析 使至塞上王维赏析( 二 )


诗人在这里以征蓬自喻,并非取其哀伤失落之意,而是表达一种积极赴边的心情,说自己正风尘仆仆奔向边塞,就象那乘风飞扬的蓬草一样,快捷顺风 。
“蓬”前以“征”修饰,就注入了积极赴边的主观情感,使“飞蓬”的形象和格调变得积极、高昂、自信而又乐观 。
这个“征”字也道出了行程的遥远和路途的艰难,以及诗人勇往直前的气概 。
上句以“征蓬”自喻,下句又用“归雁”作比,进一步表达诗人赴边的急切心情和去边塞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大雁从南方飞向北国,搏击高天长风 。诗人也愿趁此机遇到西北边塞大显身手,博取功名,开拓人生的崭新天地 。
诗人自幼就立鸿鹄之志,弱冠作《燕支行》,许下“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的宏愿 。但在以后漫长的十多年岁月里,却始终仕途不畅,机遇不至 。
今天,赴边报国的大好机遇终于降临,其雄壮、豪迈、自信等情绪便一齐喷发 。因此,他的行进速度非常之快,追逐着飞蓬乘风出关,又尾随着大雁展翅入塞,路途的遥远和艰难统统都被踩在脚下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颈联抛开行程,重笔描绘西北大漠风光,展现千古壮观的一幕 。
那浩瀚大漠辽阔无垠,沙浪起伏;高远晴空万里无云,天蓝如洗 。时近黄昏,夕阳西沉,薄暮微微,诗人放眼望去,天高地远,无遮无拦,唯有黄沙漫漫 。
突然,一柱烽烟扶摇而上,直入蓝天,顶天立地,蔚为壮观,强烈撼动人之心魄!
诗人再翘首西眺,一条大河在千里戈壁中蜿蜒起伏,飘缈远去,与天相接 。一轮火红浑圆的夕阳正在下沉,亲吻着金光粼粼的水面!
那夕阳的火红把金黄的沙浪和浑黄的河水都染得火红,让诗人无法辩清究竟是火红的夕阳在沉入金黄的河水,还是金黄的河水在托起火红的夕阳!
这两句,把西北大漠风光描绘得多么雄浑奇丽,多么高远壮阔!那浩浩莽莽的大沙漠与直入蓝天的烽火烟柱,那飘飘缈缈的长河与浑圆火红的夕阳所构成的雄奇景观又是多么震撼人心,令人动情!
《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想来烟如何直?”她当然想不明白烟如何直 。一个红楼女儿,怎能懂得边关烽燧之烟的直?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论:“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北宋钱易云论述更明确: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 。
现代研究认为,古代烽火以狼粪为燃料,不可能有那么多狼粪 。其燃料是取之于荒漠上的胡杨、红柳、芦苇、骆驼草、芨芨草等柴薪 。
老槐以为,不管以什么为燃料,都得要烧得猛,燃得烈 。使烽烟聚、直、高、风吹不斜,才能把敌情传得远 。若像山村房头一缕炊烟,见风则散,岂不贻误战机!
“大漠孤烟直”,重在一个“直”字 。这个“直”,写出了烽烟的雄劲与强壮,也点明了天空的高远与平和,大漠的辽阔与苍凉 。
“长河落日圆”,重在一个“圆”字 。这个“圆”,写出了夕阳的丰润与壮丽,大河的绵延与细长,也点明了风沙平息时,广袤大漠戈壁的平静与温顺 。
上句起兴雄悍,笔触豪壮,下句意蘊婉转,柔绵秀美 。全联既豪壮奔放,又婉丽隽永,非常壮美!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萧关:古秦中四关之一,战国秦置,位于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此关连西凉、卡灵武,为中原通往西北一大要冲 。
候骑:候,伺望、侦察,指侦察敌情的骑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