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卷的体例问题 , 我觉得最主要还是政权的影响因素 。 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况对之前已有的政区研究体例模式也是一种挑战 , 因为我们怎样把纵向的时间变化和横向的空间变化完整而清晰地揭示 , 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 周老师看了我的考证部分初稿后建议增加概述编 , 否则很难让一般的读者在考证编中把五代十国政区的情况理清楚 。 有了概述编 , 读者愿意看哪个政权就可以去看哪一个政权 。 之后 , 如果你还需要具体了解 , 那再去看考证编的相应部分 。 书后面所附表格也都是辅助读者查找与理解的 , 因为我觉得政区地理需要有可读性与可利用性 。 换句话说 , 你要为读者考虑 , 不能说你相关考证问题做完了就可以没事了 。
【李晓杰资料「李晓杰在哪里」】另外 , 我对这套通史之前所出各卷的具体体例也有一些借鉴 。 郭声波老师在《唐代卷》中会把标准年所在的政区时段加粗显示 , 这个是我在体例上借鉴的 。 然后像李昌宪老师的《宋西夏卷》中将州所辖县的存在时间进行括注 , 我在节度使辖州以及州辖县上也借鉴了这种做法 。 至于章节目录中一些特定的用语 , 像“承”、“暨” 等词 , 都是我这一卷里面特有的 。 在概述编与考证编里政权名称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 概述编政权名实际涵盖了政区的情况 , 而考证编的政权名是没有政区含义的 , 所以政权之间会用“承”或“暨” , 也会出现称为“某某(政权)辖境政区沿革”的情况 。
澎湃新闻:断代政区地理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标(基)准年的选取 , 在该书考证编的拟目中您为何选择后梁贞明六年(920)作为考证标准年?
李晓杰:在《五代十国卷》中所出现的基准年和标准年名称 , 实际区别不大 。 一般我们进行政区地理考证会选取一个考证的标准年 , 也就是一个标准的断代 , 作为叙述的目录 , 之前之后的变化都反映在这个目录当中 。 但书中为什么又出现了基准年的称法呢?那是因为在概述编里 , 叙述每个政权时也需要用到标准年 , 我怕读者把它与考证编中的标准年混淆 , 所以就又换了一个词 , 在概述编里面以基准年作为各个政权政区叙述目录的标准年 。 全书概述编中每个政权政区一个基准年 , 共15个 , 而考证编只有一个标准年 , 这些主要都是为了叙述上的便利 。
至于为什么选择920年作为考证编的标准年 , 确实有所考虑 。 这个考虑最主要的前提就是叙述上的便利 。 当时我们开过一次这套通史编纂人员的编撰会 , 会上有老师建议我以后唐灭前蜀的925年作为标准年 , 因为当时政权所含的地域最广 , 拟目可能比较方便 。 但是我后来为什么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用了后梁的920年呢?我的考虑是 , 还是用五代最初的一个政权可能比较好 , 这样可以在目录上不打乱梁、唐、晋、汉、周的顺序 。 其次 , 920年还能够兼顾南北方政权 。 太早的话南北方还有很多小的割据政权 , 而到了920年 , 政权的数量相对就比较少了 , 北方只剩下后梁、晋王、岐王、定难和归义 , 南方为前蜀、荆南、楚王、吴、吴越、闽王、南汉 , 而且还要考虑到他们当时称王或者称帝 。 这些因素综合考量下来 , 就觉得920年比较合适 , 因为再往后面 , 后梁就快不存在了 。
总之 , 我首先想以后梁作为开始 , 其次我还想以后梁时期内政权数目最少 , 然后还要考虑到南方基本上已经称王称帝 。 这样的话从拟目角度来说 , 目录就会显得比较规整 , 政权数目也不是那么多 。
澎湃新闻:对于不是专门研究政区地理的人来说 , 若想参考该书的研究成果 , 具体应该如何利用这本书?
- 魏骏杰老婆「魏骏杰老婆张利华出生日期」
- 证明封门村,关于封门村的资料
- 曾之乔资料,曾之乔简介
- 周立波前妻,周立波前妻的个人照片和个人资料
- 薇娅个人资料 薇娅个人资料及简介
- 蜀汉英雄传 蜀汉英杰传下载
- 郭广昌简历,郭广昌的资料
- 李诗韵资料,演员李诗韵
- 易建联底线球发不出来怒吼徐杰,这是不是耍大牌?
- 陈志云涉贪被裁定,陈志云的资料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