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模式 14个省份新高考录取变化( 二 )


因此,第二、三批改革省份在考试次数上,选考科目只有1次考试,外语或者外语听说考试探索两次考试机会 。
同时,将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也相对固定在统一高考期间进行 。“这样调整是在充分考虑了地方中学教育教学实际和考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王新凤说 。
逐步完善选考科目的引导机制
首轮高考改革试点落地之后,由于选考指导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和中学功利化地选择等因素,一些中学出现了“弃学物理”的现象 。
“物理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说,更重要的是,物理学科在构建科学思维方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如果没有在青少年时期接受基础学科的相关训练,就可能错过最佳的学习机会,从而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是很大的缺憾 。
“我们对浙江省高校2017、2018、2019级学生的跟踪评价来看,学生在中学的选考科目如果不能有效衔接大学专业的培养要求,一部分学生入校后会出现学习困难 。”王新凤所在团队进行的调查也印证了专家们的担忧 。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
“‘3+1+2’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遏制考生和家长‘分数最大化’的功利性选择 。”陈志文说,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考生和家长,如果站在考生个人的角度来看,选择那些取得更高分数的科目进行组合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
“即便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我也想呼吁考生和家长可以多多报考以物理为代表的传统理科科目 。”陈志文说,选择物理为代表的传统理科有三大好处:第一,理工科专业更好就业 。第二,更好考大学 。如果选择了物理,超过90%的专业都不受限制,更重要的是,大学中60%以上的专业是招理科生的,上大学更容易 。据统计,2017年浙江选择物理的同学,本科率比其他选科组合高了23% 。第三,给孩子未来调整留下余地,理转文是相对容易的,“但文转理,除非你是天才” 。
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首批试点中出现的“弃学物理”现象在第二、第三批改革中并没有出现 。“从我们刚刚结束的对第二批试点省份北京市的抽样调查来看,物理选考人数的比例大约为67.9%,海南物理选考人数在40%以上 。”王新凤说 。
出现这样的结果与省际、校际之间存在差异有关,同时与国家及地方的政策引导有关 。比如,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于高校92个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要求进行了精心指导,绝大部分高校都进一步优化了选考科目的要求 。
“改革初期,许多高校对选考科目的理解不深,许多专业都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一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说,高校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衔接高校的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科目要求,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
从目前高校公布的选考科目要求来看,绝大多数的理工科专业都提出了“物理”科目的要求;还有许多专业也都提出了特色要求,比如公安学类要求选考“政治”,医学类要求选考“化学”“生物”,历史学类要求选考“历史”“地理”等等,对于中学的教学给予了有力的引导 。
“高校的科目提得越明确,考生越容易选择 。”一位中学校长说,其实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随心所欲就好,还是要引导学生选择跟自己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目 。
更深刻的变化还“在路上”
应该说,2014年启动的这轮高考改革不仅关系到“如何考”也关系到“如何招”,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项系统性的改革,改革难度大、牵涉利益相关者众多,虽然已经历了三批,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改革的难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