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收藏捡漏的故事"

"一个收藏捡漏的故事"

----"一个收藏捡漏的故事"//----

"一个收藏捡漏的故事"

----"一个收藏捡漏的故事"//----


"multi_version":false

人生之路 , 蹉跎坎坷 , 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 但一件事成了我的精神寄托 , 那就是钱币收藏 。

每逢周六、周日 , 我都会去古玩市场淘宝 , 从最初的邮电局前到万福路 , 再到加州步行街;每有闲暇 , 我也会在网上浏览 , 从开元到古泉园地再到龙之藏 , 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

林林总总将近十年 , 可能是本人生性愚钝 , 泉识一直长劲不大 , 在市场上每当看到走在自己前面的人买到东西 , 心里很着急 。 每每抱着捡漏的心理 , 打眼的时候居多 , 但瞎猫也有碰上死耗子的时候 , 有一天还真让我捡了漏 , 一个小漏 , 在大家眼里 , 也许微不足道 。

记得一天早晨 , 在万福路 , 刚开市 , 我在各摊位前逡巡 , 忽然在一个破碗中发现了目标 , 一个绿莹莹的小钱 。 和老板搭讪:“哟 , 怎么也卖上钱了?”老板原来只卖瓷器的 , 老板说:“老人留下的 , 我也不懂 。 ”我想 , 又在编故事了 。 我拿到手中一看 , 是枚乾隆通宝钱 , 但此钱制作工整 , 绿锈均匀 , 有铸时锉痕 , 品相极佳 , 看面文字体是宝泉局常见 , 但一看背面 , 竟是宝晋局 , 满文晋字很大 , 高于内郭 , 我在自己脑中不多的钱币知识中搜寻着 , 突然脑中闪现一个念头:“莫不是传说中的大宝晋?”好事怎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别忙 , 再仔细看一下 , 是不是高仿?看字体 , 遒劲有力 , 没一点流铜 , 符合当时风格 , 但这也不能说明一定是真的 , 听说高档钱现在有人电脑制模 , 仿的钱比真的还真 。 再看上面锉痕 , 向一个方向磨锉 , 符合当时工艺 , 不错 , 应该对;再看内穿 , 有当时流通穿线时的磨痕 , 很自然 , 后天手工打磨做不到这样 。 但锈似乎又薄了点 , 是不是用胶水粘上的?

我放在鼻子前一闻 , 没有化学胶水味 。 往地上小心一扔 , 听铜声无转音 , 有岁月的痕迹 , 现代人造假 , 金属应力很难改变 , 于是我断定 , 这是一枚真钱无疑 。 按捺住激动的心情 , 和老板打起了“太极”:“这个‘乾隆’多少钱?”老板说:“我又不玩钱 , 不懂 , 你看着给 。 ”我说:“你也知道 , 乾隆钱不上价 , 一般1元一枚 。 我给你1元吧 。 ”其实 , 这枚钱能值600元 , 但这时候如果你出价高了 , 老板一看 , 这个钱怎么会这么值钱 , 莫不是“国宝” , 别卖“漏”了 , 就会不卖了 , 要回去打听一番 , 研究一下 , 你也就买不成了 。 这时只听老板说:“还没开张呢 , 咱们认识 , 你怎么还不得给我来个彩头 , 给我2元 。 ”我说:“好吧 , 以后再拿别的钱来 , 可给我留着啊 。 ”于是一枚品相一流被“乾隆迷”称为身份象征的大宝晋被我收入囊中 。

还没高兴完 , 忽然又一枚钱进入了我的视野 , 它通体发绿 , 厚约2mm 。 我拿起一看 , 又是一枚“乾隆” 。 这是一枚宫钱 , 又叫“万选钱” , 是乾隆大寿挂宫灯 , 放在底部压灯用的 。 锈很多 , 上手看不出是一枚钱 , 莫不是现代人用合成塑料做的?我用针在内郭处一划 , 金黄夺人眼球 , 是精炼黄铜没错 。 “‘乾隆’多少钱?”“10元!”“别没数了 , 我刚买了一枚 , 你看才2元 , 比你的字都清楚 , 你看 。 你的莫不是塑料做的 , 都看不清铜……”我尽量把该钱的优点当缺点都说给他 , 摊主也许真不懂 , 撑不住了 , “你给多少?”“2元 。 ”“最少5元!”就这样一枚品相极佳、市值百元的乾隆样钱又被我买了下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