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和包庇孩子有害无益,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你怎么下“狠心”

文|齐姐育儿本文为原创文章 , 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做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 , 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 , 因为不舍得打骂他们而纵容溺爱 , 只会害了孩子 。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确不能以暴力来实施教育 , 但是一味的偏袒包容 , 就会让他们的道德观进一步歪曲 , 甚至影响着未来 。   
晓格带着儿子睿睿逛街 。 五六岁的儿子正处于非常调皮的阶段 , 在商场里的横冲直撞 , 一不小心碰到了对面一位孕妇的腿上 , 因此两家发生了语言上面的冲突 。   
溺爱和包庇孩子有害无益,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你怎么下“狠心”  
文章图片  
对方指责晓格没有看顾好自己的孩子 , 而晓格在此时不分青红的袒护说:“他还是个小孩 , 你这么大人走路怎么不长眼睛呢?”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 大家纷纷指责晓格 , 连带着还批评睿睿是个熊孩子 。   
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 , 晓格赶快拉起孩子灰溜溜的走了 。   
她这样的行为看起来是为孩子好 , 但是不管不顾的无理包容会摧毁孩子的道德观 , 甚至在纵容他的恶劣行为 。   
因此 , 对孩子必须要有“狠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 父母下狠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   
溺爱和包庇孩子有害无益,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你怎么下“狠心”  
文章图片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 儿童的认知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   
一、感觉运动阶段  
从出生起到两岁这段时间 , 孩子会由被动的反应到积极的跟父母去主动沟通 。 其实这也是他客观永久性概念中部形成的一个关键期 。   
当家长把宝宝面前的一个东西遮住时 , 他们就会认为这个东西消失了 。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 永久性概念慢慢形成 , 他就会认识到物体不会凭空消失 , 也不会随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   
溺爱和包庇孩子有害无益,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你怎么下“狠心”  
文章图片  
在这个阶段中尽量不要强行要跟孩子讲道理 , 他们根本听不懂父母的长篇大论 , 也不会因为父母轻易的三言两语就会变得乖乖听话 。   
所以必要的下狠心 , 以此来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   
比如孩子在抽屉里捡到一些药片 , 非常喜欢的把玩 , 或者随意的爬动到比较危险的地方 , 父母用温柔的话语去教导会收效甚微 , 就该用严厉的语气去警告他们 。   
这种“下狠心”会让孩子认识到所做的事情是不对的 , 以后也会尽力避免 。   
溺爱和包庇孩子有害无益,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你怎么下“狠心”  
文章图片  
二、前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在年龄二至七岁时 , 孩子已经有了具体形象的认知 , 以及有了自我中心意识 。   
但是他们因为年龄还很小 , 对于客观的事物认识也处于肤浅的状态 , 根本不能认识其本质存在 。   
因此在这个时期 , 语言教育一定能够奏效 , 但是不宜过多和繁琐 。 比如带着孩子去坐公交车 , 他坐在座位上一下不停的踢踢这个 , 踢踢那个 , 甚至会影响到周围乘客的感受 。   
此时妈妈就要用语言去制止他 , 告诉他这个行为是不对的 , 别人会很讨厌 。   
溺爱和包庇孩子有害无益,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你怎么下“狠心”  
文章图片  
在教育孩子时 , 父母的语言要简练 , 容易让他听懂 , 他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停止 。   
三、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在孩子的七至十一岁左右 。 他们在逆向性结合性和重复性上有了认知 ,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都上了小学 , 在老师的教导下 , 思维也会慢慢向抽象逻辑性过度 。   
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能听懂家长的说教了 , 并且此时的孩子初步认识到生活中的各项规范以及普遍的价值观 。   
溺爱和包庇孩子有害无益,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你怎么下“狠心”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