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晏殊的经典词作《破陈子·燕子来时新社》?

作为北宋初期词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以温润秀洁、清丽婉约词风而闻名于世的晏殊,被誉为“宰相词人”。晏殊的词,上承南唐五代之花间传统,去其浓艳而增其雅致;下开宋词之婉约先河,反映上层士大夫的生活情趣。
这首《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即为晏殊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不同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忧伤无奈,也不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惆怅,这首词充满了源自乡间泥土的清新芬芳之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为了更好地欣赏这首经典词作,首先要将涉及到的两个节日民俗,加以分析。
其一,“燕子来时新社”之春社
《说文》云,“社,地主也。” 春社,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主要是祭祀土地神的活动。除了祭祀土地,春社还成为民间的聚会节日,不乏一些鼓瑟吹箫、饮酒踏青的娱乐活动。平日劳作的女子,也会出来踏春游玩。
早在商、西周时期,春社为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在《周礼》中曾有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春社到了唐宋时期,到达鼎盛时期,并将节日固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其二,“元是今朝斗草赢”之斗草
斗草,作为民间游戏,是端午节的重要民俗之一。《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而到了唐宋时期,起源于先秦以前的春社,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斗草也被加入到春社活动之中。
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武斗,即比赛双方通过拉扯各自采摘到的草来比较韧性强度判断输赢。而文斗,则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并且以采摘数量和对仗水平来比较输赢。在《红楼梦》中,香菱就曾以“夫妻穗”,来比对豆官的“姐妹花”。
晏殊的这首《破阵子》,即以春社为写作背景,描写了节日前后春光乍泄之美和东邻少女斗草之乐,洋溢着春天的明媚与青春的活力。具体来看:
首先,词的上阕寓情于景,以白描手法刻画出春色之明媚娇娆。
词的上阕,词人着重刻画旖旎春光里的自然景色。晏殊并没有运用华丽的语言,而是抓住春天里的特定节日与独有景色,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春光乍泄图。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燕来花落”之中,巧妙地将春社与清明两个民俗节日联系在一起,流露出一种时间流逝之感。既点明了春天的季节性,又蕴含希望与惜春的情绪。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春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勾勒在有声有色的春景图之中。池苔碧绿,黄鹂啼鸣,柳絮飘飞,到处流动着春光的明媚与娇娆之美。
其次,词的下阙刻画人物,通过心理描写展现出斗草少女的灿烂灵动。
词的下阙,词人着重刻画东邻少女由内而外的青春之美。晏殊并没有特意描绘斗草的过程,而是通过斗草后少女的心理活动特写,展现出少女性格的天真烂漫之姿,活泼灵动之美。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采桑陌上喜相逢,简单的一个特写镜头,就将东邻女伴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风姿,巧妙地传达出来。那如春光的灿烂笑容,给人以明媚与娇柔之美,也为下文的心理特写埋下伏笔。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少女“斗草赢”之后的活泼灵动性格刻画地微妙微肖。将昨日春宵梦好视为“今朝斗草赢”的征兆,可谓是可爱之极,俏皮之极。笑从双脸生,春风得意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