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历史背景剪辫,最早开始于在海外定居的华侨及暂居海外的华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派、维新派及留学生),前者为与当地社会同风同俗,后者又加有明显的反清色彩 。时间始于1895年,至1905年左右蔚然成风 。
早在1895年10月,广州起义事败后,孙中山与陈少白、郑士良逃亡日本 。孙中山抵横滨后断发改装,以示与清廷决绝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
孙中山等革命者剪发易服,不是什么稀罕事 。但事实上,来自民间的剪辫呼声,也已有多年 。
独立撰稿人傅国涌曾撰文指出 , 剪辫之风,并非因辛亥革命的到来才兴起 , 从晚清开始,有识之士就不断呼吁剪辫子,一些大胆的言论也随之出现 。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报》的征文题目赫然竟是《剪辫易服说》 。
1903年3月15日,《大公报》刊出征文第一名获得者朱志父的《剪辫易服说》,他力主剪辫易服 , 认为这和废弓矢、立学堂一样,都是因时制宜之举 。并希望从皇帝开始改穿西装 , 把剪辫易服与尚武精神、强健体魄联系在一起 。《大公报》按语称之新中国特别精神,唤二百余年来不醒之沉梦 , 呼数百万方里不返之国 。
据当年10月媒体报道 , 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 。而胡适回忆,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还有一些激烈的同学往往强迫有辫子的同学剪去辫子 。
1903、1904、1906年,《大公报》先后三次发起以剪辫易服为中心的征文大讨论,发表了数篇关于剪辫易服的文章 。这一切,都为后来剪发易服大行其道营造了一定的舆论氛围 。
国内剪辫之风首先兴起于学界与军界,且官方并不严禁,表明清廷统治的衰弱 。
1903年以后,学生剪辫不乏其人,遇有科举考试 , 则戴上假发辫 。剪辫留学生从外洋回乡,行游市中,人们不但见多不怪 , 且赞之曰时尚 。学堂学生剪辫,学堂监督如此表态:辫发有无,虽属无关轻重,然此事尚未奉有明文,故已饬令诸生暂缓办理 。
- 下象棋的10个技巧
- 重症监护室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 干燥的季节应该喝什么茶
- 体检表上的视力49是多少度
- 神经性偏头痛是怎样的症状
- 香瓜吃多了会胖吗 香蕉跟香瓜的热量哪个高
- 关于团队激励的小故事
- 影视文学的基本手段有哪些 影视艺术的基本手段有哪些
- 斜率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斜率公式有几种
- 梅花的古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