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山远天寒屋贫写的是什么颜色的词 暮什么山远天寒什么屋贫( 二 )


时至大历九年(774) , 长卿谪官睦州 。 在此前心怀家国的长卿已多次遭贬 。 但任凭被一贬再贬 , 只要有机会 , 其心中仍激荡着投身仕途的热情 。 如作于大历十三年(778)秋的《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 , 诗云:建隼罢鸣珂 , 初传来暮歌 。 渔樵识太古 , 草树得阳和 。 东道诸生从 , 南依远客过 。 天清婺女出 , 土厚绛人多 。 永日空相望 , 流年复几何?崖开当夕照 , 叶去逐寒波 。 眼暗经难受 , 身闲剑懒磨 。 似鸮占贾谊 , 上马试廉颇 。 穷分安藜藿 , 衰容胜薜萝 。 只应随越鸟 , 南翥托高柯 。 其时长卿约已61岁 , 且身处贬所 , 进仕之路大抵已然断绝 。 但即便如此 , 长卿仍不堕青云之志 , 力图报效朝廷造福生民 。 这种不屈服现实、勇于改变命运的努力和抗争是古代士大夫仕进精神的缩影 。

日暮山远天寒屋贫写的是什么颜色的词 暮什么山远天寒什么屋贫

文章插图

【日暮山远天寒屋贫写的是什么颜色的词 暮什么山远天寒什么屋贫】
二、弃世归山的隐逸情怀隐逸一途与致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儒家所主张的"用之则行 , 舍之则藏" "天下有道则见 , 无道则隐"便很明确的提出若致仕不顺仍有隐逸一途可以作为文人士子的理想归宿 。
刘长卿所存诗作中 , 隐逸主题反复出现 。 如期在天宝初年东游途中所作的《雨中登沛县楼赠表兄郭少府》有诗句云:"惠爱原上情 , 殷勤丘中诺 。 何当遂良愿 , 归卧青山郭 。 "本诗作于长卿屡试不第之时 , 升阶之路屡屡受挫之刻 。 很直接的体现出了长卿对于归隐山林的思索 。 抑或说 , 这是长卿遭遇科举失利后的消极回避反应 。 如果说长卿早期赠答诗中流露的归隐之念是遇挫后的防御心理 , 那么当他踏上仕途后 , 是否就不再复吟归山呢?实则不然 。
至德二载(757)的《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一诗有云:"惆怅空伤情 , 沧浪有遗迹 。 严陵七里滩 , 携手同所适 。 "王闿运《唐诗选》评其:"清无俗尘" 。 的确 , 长卿在这首诗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妙景致 , 如若没有一颗憧憬隐逸的灵心 , 写出来的诗句或许就要大打折扣了 。 而在他《送处士归州因寄林山人》中的"鸟声春谷静 , 草色太湖多 。 傥宿荆溪夜 , 相思渔者歌 。 "以及《奉使新安自桐庐县经严陵钓台宿七里滩下寄使院诸公》中的"夕阳留古木 , 水鸟拂寒浪 。 月下扣舷声 , 烟中采菱唱 。 "都洋溢着隐逸情怀 。 可见 , 仕途的坎坷也曾促使着长卿归隐山林 。 但细细品味 , 其中不过略表歆羡 , 并未决意归隐 。
至德三载(758)春 , 长卿被罢去摄官 , 随后又被下长洲狱 。 初入官场 , 便遭逢大变 , 目睹官场黑暗的他对天道不公的当世发出了深切的呼喊 , 如《非所留系寄张十四》曰:"不见君来久 , 冤深意未传 。 治长空得罪 , 夷甫岂言钱?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因书欲自诉 , 无泪可潸然 。 "便是长卿被诬下狱后对冤气的申诉 。 随后 , 长卿又被贬南巴 , 这对其无疑是雪上加霜 。 因而在其《赴南巴书情寄故人》中言"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 。 历经数次冤屈不平之后 , 盘桓在长卿心灵的归隐之念又一次次的回响在其诗中 。 如《题王少府尧山隐处简陆鄱阳》诗曰:故人沧洲吏 , 深与世情薄 。 解印二十年 , 委身在丘壑 。 买田楚山下 , 妻子自耕凿 。 群动心有营 , 孤云本无着 。 因收溪上钓 , 遂接林中酌 。 对酒春日长 , 山村杏花落 。 陆生鄱阳令 , 独步建安作 。 早晚休此官 , 随君永栖托 。 直观的体现出长卿对为官的厌倦 , 以及对归隐的决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