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育儿假”开了个好头
郑宇飞
“子女0至3周岁期间 , 每年给予夫妻双方各10天共同育儿假 。 ”近日 , 有地区首创“共同育儿假” , 还鼓励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 , 以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 新闻引发广泛热议 , 不少网友表示“双手赞成”“建议推广” 。
“共同育儿假”能收获一众好评 , 在于这一“政策红包”戳中了现实痛点 。 对于“初来乍到”的婴幼儿来说 , 父母的陪伴无疑是最好的成长礼物 。 但反观现实 , 陪伴已在不少家庭成为奢侈的事情 , 仅从“丧偶式育儿”“爸爸去哪儿了”等调侃就能体会到家长们的无奈 。 但为人父母者也有自己的无奈 , 身在职场又哪有那么多随心所欲?“共同育儿假”的设立 , 至少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 让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关爱更易落地 。
相较于这10天假期 , 更值得讨论的 , 其实是这一制度创新的推广意义 。 需要看到 , 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 都会有本“难念的经” 。 尤其在某些“压力山大”的特殊时期 , 如果能得到情感上的包容和现实中的关照 , 人们会倍感暖心 。 特别是着眼当前的社会结构和代际特征 , 让人对身为社会中流砥柱的“70后”“80后”有了更多理解 。 比如 , 年轻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养育两个孩子 , 这样的“组合”渐成常态 , 如何搭把手 , 帮助他们平衡生活和工作 , 其实是个社会问题 。 令人欣慰的是 , 随着社会文明的提升 , 福利正在日臻完善 。 从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为妇女儿童提供“爱心车厢”等 , 到工作场景中设立多种假期、实行带薪加班……种种福利保障以人为本、动态调整 , 正是一种进步 。
当然 , 避免好福利、好制度沦为“画饼” , 还需要更多方面的考量 。 此前 , 不乏省市出台了“陪产假”等规定 , 但由于多数仍停留在鼓励、倡导的层面 , 用人单位不松口 , 员工自然也就不敢请、休不了 。 由此来看 , 相关政策在照顾员工利益的同时 , 也要多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 。 比如 , 科学计算休假成本 , 形成合理的社会分担机制 , 帮助用人单位减轻支出;奖励落实政策的单位 , 适当宣传典型 , 倡导良性的企业文化 , 等等 。 只有拿出更详实的衔接政策 , 福利才能最终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
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 这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 现阶段的中国 , 已经有条件更多关照人们的高阶需求 。 每一次尝试都是进步的开始 。 期待更多暖心制度从提出走向落实再趋于完善 , 让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得到双重提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