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2征服者 帝国时代ii征服者( 四 )


还是老样子,3个人在东京都世田谷区祖师谷,英二老爹住宅附近的“花房”这家旅馆里,围坐成一圈连日爆肝脑洞 。TBS要求新作延续《奥特Q》后半已经完全确立的怪兽路线,并且要求一个明确的主人公,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呢?这种史无前例的存在,当时还谁都心里没数,金城脑中没有明确的概念,连提出这一要求的栫井制片人自己也还完全是模糊的 。成形的企划案《科学特搜队 百慕拉》于1965年11月提交给TBS,企划书的内容下回见 。
制作前线的工程简单粗暴来分就是,正式摄影前、摄影中、摄影后 。这个附属短篇的连载《特摄魂~讲道理的特殊技术》,本意就是说明早期特摄影视制作现场的制作工程,尤其是解释特摄的本质,即特殊技术 。过去的连载中已经最基本最简略地,讲到了摄影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诸如脚本、取景地、布景装置设施、架空角色生物的服装、小道具模型等等 。最近几回又是铺垫和中场休息一般地,讲了些零散话题的杂谈,本回起正式恢复整体进程,讲完摄影前开始讲摄影中 。
那么首先从摄影用的工具,胶卷和摄影机等这些话题说起 。从最最基本的概念说起,基础到现在早都成了行业常识,根本想不到跟特摄这个词能有几毛钱关系的 。但在早期并不是这样,就如同上回说的,纯粹观众视角更容易去关注那些个很明显的,比如巨大怪兽和楼房模型等元素 。而往往忽略看上去简单地理所当然的,实则当时的时代具体环境下有各种门道的事情 。
以防万一我真从零开始说起,现在的影视界多采用数码摄影,而以前是用胶卷摄影,这个知道吧 。胶卷是一长条胶片卷起来,也是俗称的底片,通过曝光把影像摄制下来存留在底片上,摄影后一长条胶卷上面就是一帧一帧的影像 。也就是一幅一幅、一格一格、一个框一个框,帧原本的意思就是装书画的框框,现在数码时代依然叫帧就这么来的 。
胶片有尺寸规格的,往大了说现在流行的所谓时髦洋话IMAX,那玩意儿用的是70毫米的胶片 。往小了说以前胶卷时代民间最普及的是8毫米胶片,因为这个难度小门槛低,完全外行人日常录影和自主影视都能用 。很多业内人在年轻业余时,都用8毫米规格的胶卷玩过自主影视,离我们的特摄主题近的比如金子修介、樋口真嗣、庵野秀明、小中和哉、田口清隆这么一帮子人,隔海的还有比如斯皮尔伯格 。英二老爹本质身为技术者,晚年曾著过书教外行人怎么玩8毫米胶片的摄影,可惜还没写完就上天了,留下圆谷一接着写完 。
70毫米的胶片有新品感,8毫米的胶片有民间感 。而在这之间,当时的专业世界用的,主要是16毫米和35毫米两种规格,需要多说的也就在于这两种 。当然,胶片有用于影视的和用于照片的,不完全一样 。35毫米规格的胶片在照片的领域,更俗称叫135胶片,有听说过的自然能对上号 。先看下面的胶卷示意图,是摄影后已经形成一帧一帧画面的底片:

帝国时代2征服者 帝国时代ii征服者

文章插图
首先这个规格的数字,什么16毫米35毫米之类的是什么意思,指的胶卷的宽度 。看上图这就是个35毫米规格的,一把尺子摆上面显示量出来的,宽度约35毫米 。这是指胶片的宽度,实际摄影下来的影像画面不会到35毫米,因为胶片边缘有那一排排齿孔 。齿孔是给机械装置传输胶卷而设计的,你把胶卷安装进摄影机是在胶卷轴上,然后开始拍摄时内部齿轮便能依靠齿孔精确传送胶卷,也就是随着摄影不停地移走曝光过的位置、移来没曝光的位置 。
接下来,这齿孔也跟规格的概念有关系了 。同样宽度的胶卷,齿孔有所不同,准确表述的胶卷规格也不同 。比如8毫米胶片还存在衍生版,叫超8毫米规格,16毫米的胶片也存在超16毫米 。所谓超级版,区别是齿孔小些,或是少一排,所以胶片表面能用来曝光摄制影像的部分,面积也就更大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