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如何确立?( 二 )


3、学会等待,弹性控制
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 。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 。弹性控制就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等待中,把握节奏,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的生成达到教师的预设要求 。例如在课件出示统计表,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学生计算的方法算出总人数:8+9=17(人)而用数数的方法算出总人数是14人 。为什么算出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出了3人呢?我便以此为契机,生成探究性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学生一开始很迷惑,讨论了一会儿后,学生就有了许多精彩的看法,从探究中学会了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在小学好歹也是干了十几年的教育教学了,看到这个题目,也是考虑了老半天,思前想后,还是想说一说:
一、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社会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前提和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其目标的确立和制定首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和落实教育目的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要求 。
2、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对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 。小学语文也应从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把语文教学和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上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也应充分考虑到个体在学习语文中的差异性,使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
3、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总体认识 。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等属性,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 。首先,为突出工具性 。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应该以语文知识目标为基础,以语文能力目标为核心,同时注意语文教学的道德情意目标和人格教育目标 。
其次,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语文教学目标与其他自然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很大的区别 。一方面,语文有许多可以量化的知识性目标,可以分解得相当具体、细致,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像能力、道德、人格等较高层次的目标,却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十分精确地编制,更无法以量化的标准去衡量 。如果不顾语文学科的这—特性,一味地强调客观化、精确化,不但会违背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而且其教学目标也会失去其应有的功能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目标应达到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复杂性 。
4、学生身心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制定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目标应适应和促进学生在一定教学阶段语文素养的发展,并达到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目标富有针对性,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