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上场 , 却苦练本领
这支医疗队最希望没有用武之地、没有上场之时、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 。 然而 , 他们却又认真、严苛、刻苦地投入训练……
从年初开始 , 医疗队就开始备战 , 全面分析研判 。 神舟载人飞行任务5年后重启 , 发射阶段指挥控制各环节流程均需重新梳理、调整完善;我国空间站首次使用 , 不可预见因素增多 , 航天员应急返回状况不排除;航天员在轨时间刷新最长纪录 , 长达3个月 , 骨流失、肌肉萎缩等情况肯定存在 , 返回后重力再适应难度加大;返回地域调整 , 落点环境陌生 , 东风着陆场有戈壁、沙漠、山岭、湖泊、梭梭林……地质条件复杂 , 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伤情出现几率增加 , 救治困难程度加大 , 这就要求医疗救护队全时跟踪关注、争分夺秒到达、迅速及时诊断、正确有效处置 。
文章图片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 一个字“练” 。
练体能 。 队员们随身携带舱前急救设备 , 一旦返回舱落点偏离 , 落在沙漠、山地等 , 搜救直升机无法降落 , 车辆无法进入 , 队员们必须要直升机索降 , 负重在沙漠、山地中奔跑 , 争取最短时间展开紧急救治 , 这对队员们的耐力、臂力、核心肌群、腿部力量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 为此 , 队员们每天早晨进行3至5公里跑步训练 , 下午进行1小时器械训练 。 几个文弱的女队员 , 刚开始3公里连呼带喘才能勉强坚持 , 到最后赵蓓、何禹两名女队员已经可以跟着男队员们跑完10公里 。 队员刘骥、韩国鑫经过体能训练 , 减重了20余斤 。 队员们从来没训练过直升机索降科目 , 直升机垂下的长长的绳索随风摇摆 , 站在舱内直升机摇摇晃晃 , 俯身往下看两腿禁不住打颤 , 但在想到航天员等待救援时 , 对高空的恐惧和本能的害怕被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化解 。 队员们咬紧牙关 , 按照动作要领 , 面向舱门 , 两腿一蹬 , 两手配合 , 左手控制平衡 , 右手控制下降速度 , 轻盈垂直降落 , 12名队员没有一个打退堂鼓 , 全部顺利安全完成索降科目训练 。 李连勇感慨地说:“难以置信,我竟然克服了恐高症……” 。
练技术 。 队员们互相学习 , 不分专业 , 只要有益于救护就学就练 , 尤其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 都比着学 , 争着上 。 用于病重或战场急救中的骨髓输液系统-骨髓枪的使用 , 大家平时接触少 , 队员们从食堂找来羊腿练习使用 , 队员韩国鑫边实践边为大家讲解了操作要点 , 大家逐个练习 , 交流体会 , 很快都掌握了操作技巧 。 队员刘骥多次为大家讲解并培训了气管插管及紧急环甲膜穿刺术等技术 。 队员赵蓓为大家培训了便携超声的使用及紧急心包穿刺操作技术 , 队员王刚就喉镜在紧急气道开放中的应用进行了授课 , 队员陈锐为大家讲解了钝性腹部冲击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练实战 。 任务期间 , 9次直升机搜救训练、2次空地协同搜救训练、4次全系统全流程综合演练 , 医疗队员们全部参与其中 。 早上迎着朝霞奔赴集结地 , 晚上八九点才返回驻地 , 每次都要在戈壁滩上颠簸六七个小时 , 夏日戈壁滩骄阳似火 , 风沙狂舞 , 训练一天下来 , 队员们耳朵眼儿里都是沙土 , 脸上脖子上全是泥印儿 , 一个个都成了泥人 。 每次演练完毕 , 都要复盘总结 , 及时发现问题 , 当天解决 , 进一步不断深化改进流程 。 3位护理队员在直升机任务中发现 , 直升机环境噪音大 , 无法听清医生的医嘱指令 , 为了不耽误救治 , 她们复盘时与医生们讨论并发明出一套医嘱手语 , 保证了医嘱指令的准确传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