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风水 南京的地理风水( 二 )



南京城风水 南京的地理风水

文章插图
(邓愈墓神道石刻)
至明代始,朱元璋的明孝陵及其功臣陪葬墓以及明清诸帝陵皆属此类,讲究“龙、砂、水、穴”必备 。
?2、城市轴线
从城市的建筑格局角度而言,南京的考古成果为我们复原六朝都城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
简单的说,六朝南京的中轴线为:从朱雀门(今中华门附近),沿中华路至内桥,而后一直向北至进香河路,以鸡笼山为靠山,富贵山、鼓楼岗为东西陵 。这条路五代时依然是南京的主线,至今仍依稀可见 。

南京城风水 南京的地理风水

文章插图
南京的这条城市中轴线,最早见于东吴太初宫 。从朱雀门到玄武门的这条大街成为了城市轴线 。东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皆沿用这种城市布局 。隋虽灭陈之政权,这种城市轴线的布局方式又运用到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甚至被移植到了东瀛 。

南京城风水 南京的地理风水

文章插图
?3、地上建筑
明初的南京重建城墙,衔山抱水,以龙膊子至鼓楼岗再至清凉山为城市的南北分水岭,同时改御道街为宫城轴线,诸遗迹至今犹存 。南京城随即变成了不规则形状 。这种看似不规则,实则饱含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古代中国城市格局,全国范围内也屈指可数 。

南京城风水 南京的地理风水

文章插图
清代甘熙故居采用了“三合倒座”的格局,而明清官式古建筑群落的朝天宫,恰处于“省干尽结余气之所在”的冶山……凡此种种,放眼南京不胜枚举 。

南京城风水 南京的地理风水

文章插图
(雪后的甘熙故居)

南京城风水 南京的地理风水

文章插图
(朝天宫)
历代对南京城的改造过程无不基于对南京城市山水格局的认知和利用,同时也处处包含了对秦淮河的改造和利用:以水为脉、以淮为经、沿淮据守、夹淮立城 。

南京城风水 南京的地理风水

文章插图
(外秦淮河-石头城段)
可以说,南京至今保留的古代墓葬和古代城市建筑遗迹,简直就是一部研究“风水”的活化石,无一不是“风水之都”的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流变:“风水”传到后世越发走样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及今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不断变化,而“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必然随之变化的,也就是所谓“风水的流变”,即风水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走样 。
“风水”本为古人孝道的延伸,清·梅曾亮为《白下锁言》(甘熙著)题诗云:“非为利达谋,非为子孙厚 。殁者得所安,生者庶无负 。不然弃尸同,砂飞而水走 。”这种对埋藏地点的选址讲究,至少在《吕氏春秋》中就已经非常系统 。

南京城风水 南京的地理风水

文章插图
而“风水”因为这本学科本身的专业性太强,勾牵人的好奇心又极重,道听途说等演绎的成分会使得“风水”的真面目到后世越发走样 。最典型的比如成书于明代的《了凡四训》,虽旨在论述善有善报,可世人多读成了“风水” 。

南京城风水 南京的地理风水

文章插图
?南京的“短命王朝”论和“风水不好”皆是悖论
“风水的流变”导致风水的研究在传承过程中逐渐走样,致使南京甚至被扣上了“风水不好”的帽子 。而事实正是相反,南京当之无愧的“风水之都”,众多遗迹遗址更是研究“风水”的活化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