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片”的尽头是“琥珀”吗?( 二 )


“不刺激”的 , 才是好结果
“刀片”的尽头是“琥珀”吗?
文章图片

岚图的碰撞模拟试验
岚图将自己电池系统的安全评判 , 交给了位于天津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找权威机构做测试的好处是对国标试验了如指掌 , 无他 , 唯手熟;缺点则是国标的标准只是一个市场准入标准 , 通常会偏低 。 于是“全都要”的岚图做法是:找机构 , 做国标 , 但标准给我翻倍 。
比如模拟整车碰撞 , 外部碰撞突破车身保护后对电池包系统的侵入 , 国标要求的挤压力是100kN , 于是岚图加到了200kN 。 相当于刚性圆柱体以20吨的力 , 挤压并保持10分钟 , 观察1小时 。 结果是岚图Free的电池包得益于两侧30mm吸能结构 , 虽有变形但无大碍 , 也并无起火爆炸 。
“刀片”的尽头是“琥珀”吗?
文章图片

比如淋水试验 , 岚图的标准是热水——75-85℃滚烫 , 外加强压——10MPa压力 , 外加定向——水流专挑插件和密封面 。 不仅仅要求电池包有基本的防水性 , 密封性能还要能应对高温高压的水流冲射 。 结果是3分钟不间断水流冲击下来 , 啥事没有 , 拆开电池并无进水 。
这样的试验画面 , 说实话非常寡淡无味 。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我们 , 更想看的其实是火花四溅、烟雾缭绕、噼啪爆裂 。 但很简单地换个角度 , 汽车工程师们一次又一次试验测试中 , 最想得到的那个结果当然是 , 没有结果 。
“刀片”的尽头是“琥珀”吗?
文章图片

如今的电动车市场 , 最重要的是电池安全性 , 其次是让消费者认识到自己的电池安全性 。
在比亚迪祭出刀片电池之前和之后 , 为自家电池独家命名都有其他案例 。 之前 , 爱驰汽车的电池系统被称作“三明治电池”;之后 , 最出名的是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 。 爱驰的命名依据是其电池包系统的上中下分层设计 , 广汽埃安则是形容自己的电池包保护措施周全 。
但刀片电池之所以记忆性超群 , 不光是因为“刀片”这个形象化的名字 , 发布时对比三元锂电芯、传统磷酸铁锂电芯的针刺试验 , 其功劳相比“刀片”二字只多不少 。 跟风车企很容易忽略了这一点 , 仅仅是给电池包装出一个好记忆的名字 , 却没有催使大家去记忆的由头——我们暂且不论诸如针刺等滥用试验 , 究竟有多大程度的现实意义 。
风风火火的滥用实验(这是一个专有名词 , 比如针刺)很容易抓人眼球 , 但一旦现实中出现其他结果也会更有打脸效果 , 这是短期收益与潜在风险并存的事 。 脱胎于央企的岚图 , 仿佛是斟酌过品牌“淡静雅”的形象 , 相对更循规蹈矩的在国标基础上做文章 。
【“刀片”的尽头是“琥珀”吗?】唯独有一件事可以确定:仅仅造一个名字出来是绝对不够的 , 可缺乏独家定义又是万万不能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