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神五”首航十八年;今出征,“神十三”续新篇( 二 )


文章图片

“天和”核心舱模拟图(图片来源:星智科创)
这一切都是在18年内实现的 。
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呱呱坠地的婴儿 , 已然成长为朝气蓬勃的青年 。
今天 , 是2021年10月16日 。
刚刚 , 你十八岁了 。
同样在问天阁 , 同样欢呼的人群 , 同样的出征仪式 , 同样的火箭和飞船 , 但一切又是那么地不同 。
杨利伟已经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 这次是他目送着航天员们的出征 。 而当年目送杨利伟出征的翟志刚 , 作为“神舟十三号”任务的乘组之一 , 二度造访太空 。 当年一同目送杨利伟出征的聂海胜 , 一个月前刚刚完成“神舟十二号”的任务 , 平安回归了祖国大地 。
历史和现实在此时此刻交汇 。
忆往昔,“神五”首航十八年;今出征,“神十三”续新篇
文章图片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见面会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夜幕降临 , “神舟十三号”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怀着人们的祝福和期盼 , 踏上了前往太空的旅程 , 我们再度见面 , 就是来年的春天 。
神十三 新挑战!
国际空间站中 , 宇航员一般在轨驻留6-9个月 , 对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而言 , 这是一件“比较平常”的事情 , 但对于我们来说 , “神舟十三号”乘组6个月的太空生存仍将会是一个新的挑战 。
“神舟十二号”乘组经历了三个月的在轨飞行 , 返回地面后已稍显疲态 , 太空生存半年 , 又会给我们抛出一系列待解答的问题:
太空的特殊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
该如何最大限度避免?
男/女航天员生理差异
在长期的太空飞行过程中是否会放大?
“天和”核心舱内的环控生保系统
在这半年的工作是否仍然稳定?
在密闭的航天器内生存半年 , 乘组的心理
将会产生何种变化 , 如何进行心理调控?
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材料
又将会产生什么新的现象?
……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面向未来的载人飞行任务中 , 避无可避 , 需要正面回答的 。
除了科学领域面向未知的探索之外 , 作为普通群众的我们 , 也将见证一系列历史瞬间 。
“天舟三号”携带了一件全新的舱外航天服 , 这件航天服显然是为女性航天员设计的 。 这就意味着 , 王亚平将代表我国的女性航天员 , 首次开展出舱活动 。
忆往昔,“神五”首航十八年;今出征,“神十三”续新篇
文章图片

“神舟十三号”乘员王亚平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随着未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 女性航天员们也将继续与男性同行们精诚合作 , 共同建设这代表中国的“天宫” 。
同时 , 六个月的太空生涯 , 也将令参与了“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三号”任务的王亚平 , 以195天的时长成为我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 而这个记录将保持至少半年的时间 , 留待“神舟十四号”或之后任务的乘组打破 。
更重要的是 , “神舟十三号”乘组将完成我国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验证任务 , 他们将在太空中 , 利用遥操作技术 , 开展舱转位的辅助工作 。
而他们需要操作的对象 , 就是仍然与“天和”核心舱前向对接口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 。 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操作小机械臂 , 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前向对接口卸下 , 转移至横向停泊口对接 。
而这样的遥操作实验 , 正是为了明年的“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的对接打下技术和实践基础——届时 , “神舟十四号”乘组将开展同样的操作 , 将两个实验舱对接到“天和”核心舱的停泊口 , 最终完成空间站的建造工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