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飞天征寰宇( 二 )


王亚平性格细致、认真 , 这可从“太空授课”看出来 。 当时在太空最难做的就是水球实验 , 看到王亚平持续往晃动的水球中注水 , 地面支持团队都担心水球会否破裂 。 但最终水球完美呈现 , 大家由衷惊叹!不仅如此 , 王亚平事后透露 , 实际上在准备过程中 , 更大的水量都曾试验过 。
对王亚平来说 , 神十任务是她实现飞天梦的起点 , 她的航天员生涯和太空之旅才刚刚开始 。 果然 , 8年后的今天 , 她迎来了第二次太空飞行 。
面对空间站任务 , 王亚平再次表现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个性 。 空间站任务中 , 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 。 和男航天员臂力、体型和臂展的先天优势相比 , 女航天员对加压后舱外服的操控力 , 可能需花费更多努力才能达到 。 尤其是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行动和操作主要靠上肢 , 必须提高上肢力量 。 一次舱外服的试验做下来 , 完全超出了王亚平的想象——在200公斤的舱外服中工作五六个小时 , 手已抖得拿不住笔 。
为了提高能力 , 王亚平加大自己的训练强度 , 也放弃了很多假期 。 王亚平的体质训练教员说 , 每次王亚平都要针对出舱任务加练臂力 , 为自己的胳膊练粗了而欣喜 。
为了此次太空“出差” , 王亚平携带了乐器、家人和战友的照片、视频 , 还给两位男航天员提前准备了新年礼物 , “我非常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丽的地球 , 在中国空间站过一个不一样的除夕 , 也期待能有机会到舱外去见识太空” 。
叶光富:“想好好看看这颗蓝色星球和祖国大地”
在加入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11年后 , 叶光富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 , 但他并非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 5年前 , 在意大利撒丁岛 , 6名满身泥土的航天员从探险6天6夜的洞穴中欢呼着走出 。 其中的一张中国面孔就是当时首位尚未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即公开身份的中国航天员叶光富 。 他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 , 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员共同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进行的为期15天的洞穴训练 。
洞穴训练的目的是让人类在未来踏上其他星球时 , 具备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 叶光富在这种极端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意志耐受力 , 以及危机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 他作为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 ,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下完成了勘测任务 。 在探险过程中 , 叶光富敏锐地观察到有个别岩石往下滚落 , 立即招呼其他航天员撤回 , 随后的大片岩体滑坡证实了他的判断 。 整个洞穴训练过程中 , 叶光富获得了团队的信任 , 凭着10年战斗机飞行经验 , 擅长导航和领航能力的他带领团队安全顺利走出迷宫一样的洞穴 , 重见光明 。
同行人员的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叶光富的特点 , 有国际航天员说“让他执行这项任务 , 我非常放心” 。 任务负责人评价叶光富“为人很友好 , 总是乐于学习新的东西” 。
在担任飞行员期间 , 叶光富展露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能 。 一次 , 他在驾驶战斗机返回过程中 , 遭遇浓雾 , 加上是逆光方向着陆 , 几乎看不见跑道 。 情况万分紧急 , 沉着的他严格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 , 在与指挥员的密切配合下 , 调转机头 , 逆向着陆 , 飞机不偏不倚地落在跑道上 。
与飞行员常态化的飞行任务相比 , 航天员在职业生涯中只有两种状态——飞行和准备飞行 。 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准备飞行 , 甚至有的航天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没有实现飞天梦想 。 对于叶光富来说 , 训练过程也是一种历练 , “人生的精彩就是体现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奋斗过程中 。 这是我一直用最好的状态训练的原因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