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释:最孝顺的孩子,为何偏偏不是父母最喜欢的( 四 )

  
由于有能力的子女长期在外打拼 , 无法陪伴父母 , 因此当看望父母的时候 , 往往有着补偿心态 , 希望通过自己的孝顺行为弥补自己平时无法陪伴父母的遗憾 。   
所以 , 相对于那些常年在父母身边的兄弟姊妹 , 他们常常是显得最积极、最勤快 。 但是这种方式 , 在注重精神快乐的老人眼里看来是毫无用途的 。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子女看上去既勤快、体贴、又孝顺、懂事 , 却得不到父母欢心的原因 , 其实只是你因果倒置了 。   
心理学解释:最孝顺的孩子,为何偏偏不是父母最喜欢的  
文章图片  
孝顺并非愚孝 , 不要把不合时宜的孝顺当做自我感动的砝码 。 有的时候父母的精神需求才是我们作为晚辈应该注意的 。   
正所谓自古忠孝两难全 , 如果满足父母内心意义上的孝顺 , 那就要舍弃自己工作上的一些东西 。 如果不能 , 也只能在外面努力打拼 , 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所需 。   
除此以外 , 家里有老人的朋友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老人的作用 , 长辈们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孩子们的累赘 , 他们也希望自己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情 。   
想一想平日里 , 但凡我们有事情需要父母帮忙 , 无论大小 , 他们都会很积极 , 也会格外的负责 , 很少推辞 , 这是为什么呢?  
还有 , 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 那些带小孩儿的老人 , 很享受照顾他们 , 陪伴他们的时刻 ,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 , 都是因为老人觉得自己还能发挥作用 , 没有成为孩子的负担和累赘 , 所以 , 心里就会很开心 。 如果作为孝顺子女的你把他们的工作都给做了 , 那父母们多少会有点失落 。   
心理学解释:最孝顺的孩子,为何偏偏不是父母最喜欢的  
文章图片  
结语:  
清代思想家戴震说:尊者以理责卑 , 长者以理责幼 , 贵者以理责贱 , 虽失 , 谓之顺 。 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 , 虽得 , 谓之逆 。   
意思就是说:尊者和长者大都是以理作为教训地位卑微的人和年幼的人 , 即使是错误的 , 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地位低下的人即使是正确的观点 , 但是因为不符合理的要求 , 也被认为是叛逆 , 会受到惩罚 。   
在过去的年代 , 有多少人受到了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影响 , 把孝顺作为人格上的束缚 。 即使到了社会思想观念开放的今天 , 还是有一部分家庭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对的 。   
其实 , 父母本身人格独立 , 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 , 在身份上虽是父母子女关系 ,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   
心理学解释:最孝顺的孩子,为何偏偏不是父母最喜欢的  
文章图片  
因为孝道文化是一种捆绑式的强加 。 不强调爱 , 而强调孝 , 这是一种有条件的养育 , 爱与孝心本来就是因果关系 。   
当然 , 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人的孝顺都是做给别人看的 , 是虚伪的 。 有时候也是为了那些徒有其表的名声而去孝顺父母 。   
有句话说“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 , 在我看来这句话说其实是很有道理 。 有时候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 只要父母老了需要陪伴 , 需要照顾的时候 , 能在身边陪伴 , 那就算是你能做到的孝顺了 。   
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心中怀着感恩 , 带着一颗感恩的心 , 时时刻刻感谢着父母的养育之恩 , 但不是要把感恩做成惊天动地的事情 。   
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做的就是 , 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偶尔在父母生日时献上一句祝福和一张卡片 , 在父母劳累后为他们揉揉肩 , 捶捶背 。   
帮母亲洗碗 , 扫地 , 叠衣服 。 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与父母多说说知心话 , 多交流 , 有的时候就是要让父母知道 , 不要让他们担心自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