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鹤的风水禁忌 鹤地捉鱼风水故事图片( 二 )


为了破解湖区“人鸟争食”矛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一项探索内容,江西连续8年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累计投入补偿资金1.87亿元,对因保护湿地和候鸟而遭受农作物损失的群众进行补偿,受益人员达37.06万人次 。
如今不仅是白鹤,越来越多鄱阳湖“老居民”正在回归:大规模刀鱼群、珍稀鱼类鳤、绝迹20余年的颌针鱼……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鱼跃鸟飞、穿梭游弋的情景得以重现 。鄱阳湖,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宝地” 。

画中有鹤的风水禁忌 鹤地捉鱼风水故事图片

文章插图
摄影爱好者在南昌高新区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拍摄候鸟(2020年12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昔日“包袱”成生态“财富”
“候鸟经济”不仅催生出诸多新业态,有的传统营生也在“生态+”的加持下绽放出新活力
“目前找我预约观鸟的游客订单已经排到2023年,还不断有人线上询价 。”毕业后就在江西工作的导游安凯祥,近年迎来了一次职业转型,在国际导游的名牌上,贴上了职业“鸟导”的标签 。
随着鄱阳湖在国际上知名度不断提升,专门慕名前来观鸟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 。截至目前,安凯祥已带领超过2000位各国鸟类爱好者和科研人员旅游观鸟 。
“不少外国游客表示很羡慕,鄱阳湖连白鹤这类珍稀候鸟都有这么多!他们回去后撰写的观鸟报告又成为免费的‘生态广告’ 。”安凯祥语气中洋溢着自豪,他说,背鸟类专有名词、了解候鸟习性已成为当地导游圈拓展业务的新风尚,职业“鸟导”市场方兴未艾,甚至有的老乡都能说几个带着乡音的外语词汇 。
“候鸟经济”不仅催生出诸多新业态,有的传统营生也在“生态+”的加持下绽放出新活力 。
位于鄱阳湖核心区的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90后”姑娘范萍萍2016年在镇上开了间农家乐 。她说,起初生意并不算好,随着吴城镇作为“中国候鸟小镇”逐渐被人们熟知,当地依托鄱阳湖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品牌 。
寻着候鸟足迹聚集而来的“候鸟型”游客多了起来,范萍萍也乘上了观鸟旅游产业的春风 。“如今我家小店一年利润能达到15万元左右,生意愈发红火 。”她眯缝着眼笑道 。
据统计,2021年前11个月,吴城镇游客数量累计达83万人次,是2016年全年的4倍有余 。好生态催发强大“消费引力”,观鸟者为尽可能贴近候鸟,吃农家饭、睡农家铺,也会找熟悉鸟情的老乡带路寻鸟……懂鸟护鸟成为湖区群众敲开“致富门”的一把钥匙 。
“如今做护鸟员的工作要比以前辛苦些,湖边村庄都能靠‘颜值’吃饭,游客络绎不绝,我常常周末还要加班 。”鄱阳湖南部、余干县插旗洲57岁的护鸟员卢定球带笑“吐槽” 。这个岗位每个月能为老卢带来3500多元的稳定收入,让他告别了种田捕鱼“看天吃饭”的日子 。
令人意外的是,“护鸟人”老卢曾经也是“赶鸟人” 。彼时,候鸟对湖区干部和群众而言宛如一个沉重的“包袱” 。老卢解释说,对曾经的湖区村民而言,候鸟放着不管会破坏庄稼农田,抓捕猎杀会触犯相关法规条例,让他们十分为难 。
这个“包袱”也压在了当地干部肩上 。
“那时湖区的老表打鸟并不算什么新鲜事 。”时任九江市永修县涂家埠贮木场场长的王业生,是筹建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的“元老”之一,他回忆说,趁着夜色,偷摸着出来打鸟的人将鸟铳排成一排,用燃香拧成“火把”来回晃动,一旁栖息的候鸟受到惊吓便聚在一起,鸟铳“嘭”的一声,鸟儿就遭殃了 。
王业生和同事每天要在夜间巡逻,随时可能面对手持猎鸟武器的老乡 。家人们担心他的安危,常劝他“意思一下就行,莫要多管”,何必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