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人数超6亿 防控近视需从机理入手

  本报采访人员 陈 磊

  热点追踪

  发病总人数超过6亿 ,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超过50% , 呈低龄化、重度化趋势 , 高度近视发生率持续走高……在近日召开的主题为“近视防控的关键科学、前沿技术与核心政策问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上 , 与会专家深深担忧:近视已成为中国的“国病” , 虽然各方面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 但距离真正解决近视防控问题还有巨大差距 , 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眼健康与近视防控的基础科学、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以及管理机制创新方面 , 仍亟待突破瓶颈 。

  遗传和环境对近视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在户外阳光下活动真能防止近视?“其实 , 我们在近视发生的遗传和环境机制问题上 , 总体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瞿佳教授坦言 。 有研究表明 , 户外活动能降低近视患病率 , 户外活动时间与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呈显著相关 。 “在这方面虽然形成一定的机制假说 , 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 需要进一步验证 , 开展大规模现场研究 。 ”

  “对此 , 必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 特别是针对近视的基础研究投入;开展百万量级以上的大规模、多中心的近视遗传机制和环境因子易感因素研究 , 明确近视发生风险因素 , 指导科学防控 。 ”瞿佳说 。

  去年 , 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已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 近视防控上升为国家战略 。 与会专家认为 , 虽然一年来 , 我国在近视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新技术设备开发和全民科普方面取得进展 , 但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例如 , 《实施方案》中要求 , 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视力档案 。 2019年起 , 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0%以上 。 在检查的基础上 , 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及时更新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 , 并随儿童青少年入学实时转移 。 “但由于近视量大面广 , 用传统的模式很难实施到位 , 更别提动态更新 。 ”瞿佳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效率和精度相对偏低;全国范围的覆盖程度有限 , 未形成规模化 。 他建议 , 应开展智能化、集成化近视检测装备研发 , 优化近视防控信息系统 , 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和建档信息化、自动化;建立深度学习模型 , 建立智能化、个性化近视防控、预警系统 。

  此外 , 我国对高度近视的早期干预和防盲问题重视不足 。 “目前 , 控制高度近视形成的手段还比较缺乏 。 ”瞿佳介绍 , 我国高度近视率大约在5%—10% , 高度近视已成为不可逆性致盲首因或主要原因 。 他建议 , 开展高度近视家系基因组遗传分析和深度挖掘 , 指导易感人群早期临床干预;研发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高度近视早期并发症诊断模型 , 降低致盲风险;我国在科学健康的学习和用眼指导、近视矫正器具研发和审批、科学规范的防控策略临床评价、近视防控技术方法标准制定、知识普及、政策落地等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