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隐藏知北游任务 斗战神知北游任务流程( 三 )


文章插图




道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相似之处,不仅仅在于天人合一理念,还在于道文化与生俱来的旅游观和旅游实践,乃至基于这种旅游观和旅游新潮流之上的现代规划理念 。


斗战神隐藏知北游任务 斗战神知北游任务流程

文章插图



庄子的“逍遥游”
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有深刻的思考 。被道教尊奉为南华真人的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曾赞叹天地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 。
道家、道教从修身养性出发,引导人们对自然作深邃的思索和审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和谐统一 。
道家的旅游活动是“逍遥游”,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游”可谓《庄子》之通义,“游”和“逍遥”是《庄子》一书中最具特色的词 。逍遥而游是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体验和境界,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游心于物之初”,“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等等 。“游”的主体是人的心灵,所游之处不仅是“尘垢之外”、“无何有之乡”,更是一种趋于至极的大美,一种体悟得“道”后获得的绝对精神自由,以及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无极境界 。
后来的道教继承庄子的思想,并以“游”来象征道教的宗教精神品味之一,即指一种摆脱功利观念,带有纯粹精神观念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这给予超越得“道”和渴望超越的人们以宗教上的合理解释,并得到信众的认同 。
其思想要义就是融入自然之中,怡情冶性,放松形骸,进而调整心态、调理身体、体养生息 。这是何等的逍遥快活 。

斗战神隐藏知北游任务 斗战神知北游任务流程

文章插图



道教的“山林仙居”
历代修道者所追逐的寻仙访道、隐居山林、造化人间仙境等活动,无不把“游”的精神贯注于其间 。
山林是道教人士的栖居之地,也是道士们的修道之所 。东晋道教学者葛洪说:“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 。“合丹当于名山” 。深山清净自然的环境,恰是道教徒们把崇尚自然、乐好清净的旨义落到实处的最佳环境 。
怪石嶙峋的奇山异水、古木参天的幽谷胜境,皆因涂上了道教的色彩而在修道人眼中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思想 。于是,巍峨的大山彰显得道人的心胸和品格,涓涓溪流表白平和的气质,水波浩渺的江河湖海更可以使人领悟“上善若水”的“道”的玄机 。
于是乎,山清水秀的洞天福地,不仅成为仙真高道的栖身之地,更吸引众多修道者来此游方问道,逐渐成为道教的宗教圣地 。这些地方现在无一不是大众的旅游胜地 。正如清代道士吕守璞所说:“仅明丹决,不从实地修持,犹渡江湖无舟楫也 。”传说中的八仙、张三丰则以毕生游历践行“游”之精神,体悟“游”之真谛 。


斗战神隐藏知北游任务 斗战神知北游任务流程

文章插图



新道家及“游仙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文化之旅游观影响到社会生活以及文学活动中 。当时的官宦普遍崇尚玄学,玄学成为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有新道家之称 。
竹林七贤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 。七人都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狂热推崇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