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赏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 二 )


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赏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

文章插图

这里的“衡阳雁去”乃括其意而用之 。 我们可以想见 , 诗人离乡远戍 , 遥望归鸿南飞 , 长空鼓翼 , 毫无羁留之意 , 怎能不触动望乡思归之情?然而 , 大雁南归有时 , 而戍边将士却还乡无日;大雁可以去无留意,而戍边将士却不能不坚守边塞 。 思乡之苦与守土之志的矛盾心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
正当诗人翘首云天 , 目送归鸿 , 沉浸在乡思之中时 , 蓦地听到号角吹动 , 边声四起 , 打断了他沉滞凝聚的思绪 , 视线又回到眼前的景物上来 , 于是写下了上片的最后三句: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前一句写声 , 后两句写景 。 无论声与景都突出地表现了边塞风景的特点 。 所谓“边声” , 指的是边塞常闻之声 , 也就象李陵《答苏武书》所说的“胡笳互动 , 牧马悲鸣 , 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 ”可以想象那胡笳哀怨、胡马嘶鸣、秋风吟啸之声 , 伴随着军中号角 , 从四面八方传入耳鼓 , 自然产生一种悲凉肃重的感情 。 此时 , 映入诗人眼帘的景物 , 也显得格外地凄异 。 你看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在层峦叠嶂的环抱之中 , 长烟下 , 残阳里 , 一座孤零零的边城紧紧地关闭着它的城门 。 这是多么苍茫凄凉的景色 , 又是何等严峻沉重的气氛!
再看句中所用的数量词“千”和“长”、“落”、“孤”三个形容词 , 更是匠心独运 , 恰到好处 。 千 , 言峰峦重隔 , 明僻远之境;长 , 谓烟云横空 , 述迷茫之景;落,谕夕阳西下 , 现殷红之色 , 孤 , 写边城无依 , 见荒凉之意 。 总括起来,“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词 , 笔力苍劲 , 气韵不俗 , 足可以构成一幅意境苍凉而又雄浑的画图 , 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 。
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赏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

文章插图

这首词上下两片的景物描写是以时间为序的 。 上片写的是夕阳西下的傍晚 , 下片写的是霜花满地的夜晚 。 前后时间相接 , 思绪连贯 , 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逐渐深化 。
下片的第一句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诉说诗人因远离故土 , 思乡心切 , 愁肠九回 。 在异常苦闷的心境中 , 只有端起酒杯 , 借酒浇愁了 。
然而 , 愁有千种 , 各自不同 。 古往今来 ,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 。 这首词的感人之处 , 乃在于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一个既一往情深地眷念着故乡 , 又深沉地关注着国家命运的守边将领的情怀 。 在他的心灵深处 , 乡恋与爱国是矛盾的又是相通的 。 乡恋使他痛苦 , 爱国又使他清醒 。
所以 , 诗人并没有因乡愁陷入消沉颓废 , 而是在感情波澜的翻腾之中 , 依然忠于职守 , 以国事为重 。 唯其如此 , 他才能够呼喊出“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样奋发蹈厉、扣人心弦的语句 。 意思是说敌人未灭 , 功业未成 , 还乡的事是无法安排的 。 句中的“燕然未勒” , 用的是东汉大将军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 。 窦宪伐匈奴 , 乘胜追击 , 北登燕然山(今杭爱山),勒(刻)石纪功而还(事见《汉书 , 窦宪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