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要好的朋友普通话三分钟 我和我的朋友普通话( 二 )


汉族拥有统一的书面语,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统一文字是小篆,距今已经2242年了 。注意!语言本身就一直是政治文化生活的核心产物!标准音是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变化而变化的 。
唐代以后,南方逐步发展起来,这时候就需要统一南北方的需求 。唐王朝颁布《切韵》为官韵,意在折衷南北,目的在于正音 。
宋代也发布《广韵》《集韵》《礼部韵略》等等,指导发音 。大家都知道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文学大繁荣的时代,虽然各地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仍然是有差别的,但那时候汉语表达诗词歌赋达到了最高境界,作诗、写词、弄文都非常重视正音,客观推动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 。
晚唐五代后古文运动大兴,使汉语走向了通俗活泼的道路 。但这些活动还是在士人阶层、读书人群体中流行,还渗透不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在小农经济社会,也不会迫切要求全民通用语的推行,大家都安土重迁,在一方天地里缓慢生活 。
到了元代,全国政治中心北移(相对中原),北京成为首都,共同语的标准音发生转移,官话成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前身 。
元朝为了加强统治,规定需要讲“天下通语”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
明代,乐韶凤等人编了《洪武正韵》,规定人们说话、写作要合乎语音规范 。这是以国家名义正式规定,并拿出具体依据推广标准语的开始 。
金元的杂剧、明清的小说,都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创作的,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等,都是新型的白话文学作品 。这就使得以北京话为代表,北方话为基础的口语,很快辐射了全国,在各地传播 。
而官话最早用于官场,是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的,他要求各级官员在执行公务的场合,如上殿陈奏、宣读训谕、审断词讼以及参与公务活动时,必须使用官话,不得仍前习乡音 。
官话是朝廷语言,那时候的老百姓便认为官话是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官话就逐渐普及,也就是说,元明清,官话至少普及了600多年 。
元明以来,白话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使得北京音的地位不断提高,明清以来人们口头交往的共同语就叫官话 。
可见,话语体系这件事,永远是政治文化最重要的一环 。
1902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伦去日本考察学校,看到日本推行国语(东京话)很有成绩,回国后就主张推行北京话为标准 。
1906年,朱文熊写的《江苏新字母》指的是各省通用的话 。“普通话”一词最早也出现在这本书中 。

我最要好的朋友普通话三分钟 我和我的朋友普通话

文章插图


我最要好的朋友普通话三分钟 我和我的朋友普通话

文章插图

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哪里,哪里就有语言权和话语权 。推翻清朝统治之后的民国政府,定都在南京 。
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当时的南京官话特征,如有入声等 。
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北京话和南京话的结合: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北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通话 。
1913年2月5日,那时候的读音同议会在北京开会,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标准国音,形成了《国音汇草编》 。复合普通话是人工短期内创造的,没有任何历史积淀和影响力,最终就像世界语一样无法推行 。
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增修《国音字典》,1932年5月7日,当时的教育部宣布“新国音”取代老国音合法地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