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魔神 神话双面神( 三 )


(如运动或革命)
和个人的挑战 。所谓来自个人的挑战,就是个人施暴,即施暴者未经“利维坦”的许可就执行私人暴力 。
如果继续向前走一步,在现实生活中,国家为什么就不能彻底防止私人暴力的产生,而只能事后才控制、惩罚?或者从施暴者的角度提问:施暴者在国家治理下何以还要冒险越轨施暴,他们的暴力来源是什么?
罗洛·梅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提出,“暴力来源于压抑,来源于权力感的丧失”,按照他在《权力与无知》一书中的说法:
人人都有被人倾听、认可和理解的需要,人们才能确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他的存在与其他人一样重要 。此外,这也给了他某种方向,让他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上可以找到一点意 。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无权的状态,“必然会导致冷漠和麻木,进而会为了追求那种极端的权力感而爆发暴力” 。
罗洛·梅说的“权力感”,大致可以理解成一个人掌控命运和生活的程度 。但是,如何定义他说的程度,与谁比、到什么程度就是丧失权力感?与同时期的同阶层者比 。这是《意愿的冲撞》全书要论证的一个观点,作者罗杰·古尔德是一位社会学家 。
传统意义上,人们一般会以为,冲突产生于不同阶层之间,比如穷人与富人、工人与企业家 。古尔德则提出,“暴力冲突更有可能发生在朋友之间或社会地位大体平等者之间,也就是对等关系中,而非领导与下属这类社会等级高低差异明显的层级关系中” 。如果一个人认为,他与对方是同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就应该享有一样的资源、机会、财富或声誉等,甚至认为自己更努力理应更有优势 。如果不一样,就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被剥削感 。
然而,人们对社会位置或阶层的理解经常不一样 。施暴者也可能错误地理解“同一社会位置
(或阶层)
”,把其他人误判为他的施暴目标,“造成误伤” 。
只不过,古尔德的研究其实无法解释卡尔·马克思笔下的十九世纪,也无法解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都是社会出现巨变的运动年代 。他的研究更擅长于理解日常生活 。常有论者吐槽,“反社会”的施暴者为什么不敢把目标设定为掌握更多权力或财富的人们,而要锁定为和他一样的普通人 。古尔德的《意愿的冲撞》提供了一种解释 。当然,向任何人施暴
(自卫除外)
都是违法的,都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赞美 。
暴力是最顽固的挑战之一

老魔神 神话双面神

文章插图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 译者:金衡山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06年8月)/《城市暴力的终结?》 (作者: 索菲·博迪-根德罗 译者: 李颖 钟震宇 版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2月)
第四组书单回到一个更现实、更迫切的问题:如何克服施暴?前面三组书单是去理解暴力与施暴,但是你也可以找到原书读一读,从中找到一些解决之道 。比如柯林斯《暴力》中提到施暴者的紧张与恐惧,受害人也有一些具体方法可能使对方在行凶过程中产生紧张或恐惧,比如直视对方不回避 。然而,到了现实生活中,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胆识,可行性甚微 。或者说,任何“一己之力”都不太可能制止暴力 。
雅各布斯认为需要一个街区“街道眼”
(也可以称之为“安全眼”)
。这些街道眼,不是别的,指的就是人们的眼睛,他们盯着街道和小区的各个角落,相互交流,维护着安全和秩序 。但只有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才可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建立起这个无形的防暴工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