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更加强调个性化运营
如今 , 公众号已成为银行业务触达客户的主渠道之一 , 一行多个微信公众号的情况屡见不鲜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发现 , 一国有大行旗下的公众号数量已达到25个 , 涉及包括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信用卡等各项业务服务 。
在苏筱芮看来 , 银行开立多个公众号主要是因为其业务组成比较丰富 , 对应到背后的公众号运营主体 , 则通常由不同业务部门来进行管理 , 理论上银行拥有的公众号数量与其用户规模、业务丰富程度等有所关联 , 不能一概而论 。
孙扬也表示 , 银行开立多个公众号是因为每一个产品都对应着一个部门 , 而每个部门都想自己控制公众号 , 经营粉丝群 。 不过 , 他认为 , 太多公众号会让银行品牌影响力分散 , 建议可以按照对私、对公或者贷款、财富管理分类 , 大银行有2-3个、小银行有1个公众号最佳 。
而针对现有银行公众号存在的问题 , 孙扬指出 , 产品或者客户服务入口过深、缺乏电话和在线客服的服务入口、缺乏对于粉丝客群的数据运营和精准消息推送 , 这些是很多银行公众号都存在的问题 。 另外 , 还有很多银行公众号产品和业务广告过多 , 缺少对于客户的温情关怀和一些有营养的内容 , 缺少和客户互动的生动内容 , 内容形式单一 , 让客户很难提起兴趣 。
在部分银行迁移公众号的同时 , 此前亦有银行对旗下App进行了整合 。 在移动金融的趋势下 , 电子银行业务将如何发展?孙扬认为 , 未来电子银行业务将更加强调面向客户的个性化运营 , 这需要银行具备强大的融合营销系统 , 并打通客户数据 。 此外 , 电子银行服务将更加的场景化 , 前移到场景前端 , 融合到客户对金融服务有需求的场景中 , 比如外卖金融服务、出行金融服务等 。 他建议 , 电子银行业务功能应聚焦 , 并深化功能将其做深做透 , 能够覆盖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验 , 让客户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银行业务服务带来的便利 。
【又现银行公众号缩编、迁移 “加减法”背后有何取舍?】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孟凡霞 李海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