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保、人情保时有发生 为何有人要打低保的算盘?

  随着低保资金的进一步坚实和标准的提高 , “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时有发生——

  为何有人要打“保命钱”的算盘?

  眼下 ,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紧要关头” , 在一些贫困地区被视为兜底保障的农村低保却屡屡“触雷”——

  甘肃定西市凤翔镇花坪村的一位村干部 , 将自己的父母从户内拆出后纳入农村二类低保 , 在4年多时间里违规领取低保金16542元;甘肃夏河县甘加镇哇代村的原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利用职务之便 , 违规领取低保补助资金26376元;甘肃山丹县大马营镇下河村违规分摊发放低保资金 , 从2014年至2016年 , 将507人的26.69万元低保金 , 擅自“调整”分摊发放给591人……

  《工人日报》采访人员在甘肃采访中发现 , 类似这种分家立户、优亲厚友的“拆户保”、人人有份的“平均保”、轮流坐庄的“轮流保”、二次分配的“拼户保”、隐瞒家计的“瞒骗保”等问题在一些基层并不鲜见 , 暴露出部分县乡两级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会干部利用职务便利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私分、二次分配、吃拿卡要、揩油抽成、盘剥克扣等违法违纪问题 。

  农村低保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是针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推出的生活保障制度 ,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 , 这项兜底保障的惠民政策也被群众称为“保命钱” 。

  近年来 ,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甘肃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 2018年以来共筹集社会救助资金216.26亿元 , 为推进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奠定了资金基础 。 同时 , 连续14年提高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和补助水平 。 全省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4020元 , 一、二类对象年补助水平分别达到4020元、3816元 , 使纳入低保的贫困家庭均实现了吃穿“两不愁” 。

  但是 , 随着农村低保资金的进一步坚实和标准的提高 , “关系保”“人情保”问题时有发生 。 在日前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民政助力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 , 甘肃省民政厅副厅长王建强现场剖析了问题背后的“三种原因”:一是个别基层特别是乡、村干部不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开展入户调查、审核工作;二是末端监督监管还存在漏洞 , 县级民政部门工作力量薄弱 , 很难实现核查入户不少于30%的要求;三是政策解读培训不到位 , 一些基层干部不掌握认定低保对象条件和备案制度要求等政策规定 。

  同时有关人士也指出 , 由于监管失控 , 基层黑恶势力和贪腐干部也不断伸出黑手引发“低保腐败” 。

  从去年开始 , 甘肃省就启动了兜底保障工作专项行动 , 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中的“人情保”和“关系保”开刀 , 严惩发生在贫困群众身边的贪污侵占、虚报冒领、盘剥克扣低保款等违法违纪问题 ,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 严肃罪责问责 , 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 仅今年1月至8月 , 甘肃省纪委监委就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1348件 , 处理2794人 , 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499人 , 组织处理1307人 , 问责461人 , 移送司法机关32人 。

  同时 , 为彻底解决“人情保”“关系保”问题 , 甘肃省将低保审核的主体责任由村(居)委会调整到乡镇(街道) , 由乡镇(街道)组织申请低保对象家庭的审核工作 , 村(居)委会是协助乡镇(街道)做好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工作 。

  针对一些干扰民主评议的问题 , 甘肃民政部门运用农村低保家庭困难状况评估指标体系 , 通过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家庭大额支出、民主评议5项指标 , 对困难程度进行量化 , 并且大幅降低民主评议的比重 。 对家庭困难状况明显 , 但民主评议不达标的 , 由乡镇(街道)和民政部门入户查实后直接纳入保障范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