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三 )


政策互动 , 推动创新驱动 。 今年5月25日 , 两地科技部门再次发布2021年度“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申报通知 , 明确两地将分别出资2000万元 , 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现代农业4个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川渝科技合作已实现了3万余名科技专家和14090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互通共享 , 其中科技专家高级职称占比90%以上 , 院士、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2000余名 。
深入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 , 成渝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 , 成立成渝地区技术转移联盟 , 组建川渝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
新加坡科技创新中心政府规划驱动发展制度 , 以色列特拉维夫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立法 , 英国伦敦科技创新中心特殊人才签制度……对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度激励的作用 ,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认为 , 科学的城市制度设计 , 是科技创新中心强势、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透露 , 在前期四川省科技厅与重庆市科技局签署的《川渝科技资源共享合作协议》下 , 成都还将进一步深化、细化与重庆的科技创新合作 , 以项目化、工程化方式 , 持续有效强化成渝地区协同创新 。
成都行动:
大力吸引创新人才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成都全球创新排名较去年上升8位
【到2025年 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近日 , 《关于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启动的通知》发布 , 全国20所高校被列入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名单 , 西南交大名列其中 。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康凯宁分析 , 从数年前启动权属改革至今 , 西南交大分别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突破了“不愿转”第一道“关隘” , 用“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管理”突破了“不敢转”第二道“关隘” , 用“中试研发机构”突破了“没有成熟成果可转”第三道“关隘” 。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 , 成都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 探索形成“先赋权、后转化”改革模式 , “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典型做法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
《规划纲要》提出 , 要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 大力吸引创新人才 ,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 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
人才是第一资源 。 成都推出人才新政“2.0版” , 在全国率先推行“先安居后就业” 。 本月 , 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了2020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 成都在本次排名中位列全国第6位 , 较2019年的第8位跃升2位次 , 再度入选“十强城市” 。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 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负面清单”制度 , 启动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试点 , 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项、协同攻关”项目组织方式 , 在生物医药、5G、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技术攻关、应用示范等项目430个 , 省市共支持资金2亿元 。
优化城市创新生态 。 打造了“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科创保、科创券”的金融服务链条 , 今年还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 ,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资源配置优势 , 提供针对性的融资服务 , 满足不同特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 , 成都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 , 从去年的第47位上升到今年的第39位 , 排名上升8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