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香港对高房价动手了!( 二 )

03 许多人将矛头指向了“四大家族” 。 的确 , 以李嘉诚家族的长江实业、李兆基家族的恒基地产 , 郑裕彤的新世界、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 , 一度“富可敌国” , 而大多数财富都是经由地产而来 。 (参阅《 香港 , 再无地产大佬 》) 201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 , 李嘉诚和李兆基分别以349亿美元、303亿美元 , 位列全球第23位和24位 , 虽然略逊于马化腾和马云 , 但这个财富总量仍旧令人咋舌 。 这些开发商们 , 创设了 卖楼花(预售制)、公摊面积、勾地制度 等诸多玩法 , 这些玩法在将香港房价不断推高的同时 , 也为其他一些城市树立了另一种榜样 。 然而 , 财富之所以集中于房地产 , 四大家族之所以能“富可敌国” , 最根本的还在于土地供给制度和房地产依赖模式 。 香港土地一直供给不足 , 早在20多年前 , 房价问题就备受关注 。 为此 , 1997年 , 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就提出“八万五”建房计划 , 试图彻底解决香港住房问题: 十年内令自置居所比率达到 70%、年均提供不少于85000 个新住宅单位 。 然而 ,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事件陆续到来 , 香港房价一度大幅下跌70%以上 。 不少香港人一夜之间成了“负资产者” , 那几年 , “烧炭自杀”成了时常见诸于媒体的热词 , 有房一族纷纷走上街头 。 后来 , “八万五”计划无疾而终 , 香港土地供应再次回到紧缩时代 , 香港错过了遏制高房价最好的机会 。 随后 , 香港房价重启上涨之路 , 一涨就是15年 。 这15年里 , 香港房价再次上涨了6倍以上 , 创下历史新高 。 那些“负资产者”一夜翻身 , 但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了 。 04 香港土地供应不足 , 是因为没有土地吗? 显然不是 。 香港规划署资料显示 , 1111平方公里的总土地面积中 , 已建设发展的用地为270平方公里 , 占比 24.4% , 其中仅有6.9%用于建设房屋;剩余75.6% 的土地 , 为非建设或未建设地区 , 如郊野公园、湿地、鱼塘等 。 仅有不到7%的土地用于建设房屋 , 这个比例 , 不要说与内地城市 , 就是与土地资源同样紧张的纽约东京相比 , 都显得捉襟见肘 。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 , 占地高达37%的香港郊野公园土地无法用于开发 , 而四大家族手中掌握大量的闲置土地 , 加上部分棕地(废弃的工业或商业用地)回收开发困难 , 以及土地供应有意或无意的收缩 , 由此导致香港土地供应一直捉襟见肘 。 人多而供地少 , 房价自然居高不下 。 而在房地产依赖之下 , 任何试图大幅增加供给的行为都会遭到抵制 。 不用说半路夭折的“八万五计划” , 就在去年年底 , 刘德华就因支持香港填海而遭到人身攻击 。 事情缘由是 , 2018年10月 , 香港推出“明日大屿愿景” , 拟用20年-30年的时间 , 建造总面积达17平方公里的多个人工岛 , 解决100万人左右的居住问题 。 这一举措遭到工商界以及大多数有房一族的反对 , 更成为香港高房价的最大注脚 。

05 解决住房问题 , 香港不能再等了! 这是一个月前 , 人民日报评论刊发的标题 。 这一次 , 香港终于痛定思痛 , 对高房价动手 。 想要落实“房住不炒” , 最核心的有三点: 一是增加土地供应 , 无论是填海造楼 , 还是收回闲置土地建设公营房屋 , 或者清理都是必然之举 。 二是大量建设公营房屋 。 用内地的话来说 , 让市场的归市场 , 保障的归保障 。 只要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公营房屋 , 那么高房价自然迎刃而解 。 三是摆脱土地财政依赖 。 在香港的财政收入中 , 房地产相关税收和土地出让金合计占了1/3左右 。 只有摆脱卖地依赖 , 才能让房地产市场恢复常态 。 香港拥有如此良好的天然良港 , 有如此丰富的田地、山地、林地和郊野公园 , 有如此之多的可开发土地 , 本不该为高房价所困 。 只要打破土地稀缺的神话 , 彻底摒弃房地产依赖 , 摆脱房地产创富模式 , 香港房地产终究能走上真正的“房住不炒”之路 , 香港同胞也不会再为高房价所困扰 。 这不仅是为了香港的未来 , 也是为其他许多为房价所困的城市所做出的探索 , 我们理应报以百分之百的关注和期待 。

来源:国民经略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 仅供读者参考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