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王子复仇记》剧照 。 图/电影《王子复仇记》官方剧照
“封建”内核下的《沙丘》
为科幻贡献了什么?
除了没有大多数观众喜爱的、所具备的“热闹”气质外 , 受原作的影响 , 电影《沙丘》的“封建”内核同样遭遇一些观众的批判 。
《沙丘》是一部未来版的中世纪王子复仇记 , “高科技中世纪”是这部电影的底蕴和气质:高科技的飞行器 , 但仍旧以冷兵器对抗 , 政治斗争中的制度设计颇具中世纪家族斗争的气质 。 因而也有网友直接怪罪于“太空歌剧”类科幻题材称:太空歌剧真是行将就木的老古董 , 再高规格的硬件也带不动腐朽落后的内核 。
值得注意的是 , 《沙丘》原作写于1965年 , 作者深受时代局限性影响 , 虽然“天选之子”“王子复仇”的故事放在当今语境下来审视显得“过时又老土” , 但原作口碑本身不在于故事 , 而是作者有能力将故事、想象力和精神内核完美结合在一起 , 让这部小说成为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 。
导演维伦纽瓦则能够以极具个人艺术风格的镜头将原作中的故事、想象力和精神内核影视化 。 值得注意的是 , 科幻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 , 在传统电影题材里 , 每个观众会用自己的阅历脑补背景资料 , 导演几个镜头 , 人物的几句对话 , 便可以将故事环境交代清楚 。
而《沙丘》则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价值体系 , 这就意味着导演需要耗费大量精力 , 用细节铺陈沙丘世界 。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完成了:世界观搭建、人物关系铺陈、背景和前情叙述 , 以及最重要的独属于沙丘世界的氛围营造 。
独属于沙丘世界的氛围营造 , 让沙丘这个世界不悬浮 , 得以突破传统的价值体系 , 去讨论更广泛 , 更宏大的精神内核 , 如政治、宗教、哲学、历史、人类进化和诗歌艺术 。
而由于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拍摄 , 使得这部影片成为创造力的盛宴:情绪带领叙事、细节、气氛到位 , 这也使得沙丘世界不悬浮 , 甚至真实可触 , 内核的讨论也就不言自明 。
观众不妨跟随1965年写出的这部太空歌剧 , 在导演极富个人风格的镜头下 , 去体验古典大片时代给观众带来的“英雄成长史诗” 。 维伦纽瓦在这个电影沦为娱乐快餐 , 大众的审美被网络短视频培养下耐心少得可怜的时代 , 还能像几十年前的电影大师一样把自己心目中的作品精雕细琢慢慢呈现出来 , 已经相当难得 。
新京报评论员丨丁慧
编辑 丨何睿
实习生丨黎志栋
【“封建”内核下的《沙丘》,为科幻贡献了什么? | 沸腾】校对 丨李立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