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历史:方便面要是到了古代,适合作为军粮吗?

  
对于现代人来说,方便面已经是一款非常普及的食品 。  
而以发明者日本人安藤百福的话说,方便面的诞生,就是“饥饿催生的灵感” 。  
而放在经常被“饥饿”困扰的古代战场上,无论运输还是食用“都方便”的方便面,乍一看去,似乎就是“制胜法宝” 。  
因为古代战场上的一个“常见难题”,就是粮食 。  

趣味历史:方便面要是到了古代,适合作为军粮吗?
  
文章插图  
   
首先一个,就是粮食的消耗量惊人 。  
以管子的说法:“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 。  
也就是在生产落后的春秋时期,打一仗就要做“耗光十年粮食”的准备 。  
放在后面那些农业发达的王朝里,打仗当然未必有“耗光十年粮食”那么夸张 。  
但即使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宋明清等朝代,“军粮”这事儿,也是从不轻松 。  
比如在公认“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唐代巅峰时期,一旦爆发战争,粮食供应的压力都常极重 。  
“贞观盛世”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就打到了“辽东仓储无己,士卒寒冻”的地步 。  
明初朱元璋收复辽东的战役,战事一线平推,五个月里俘虏北元军队及家属25万人,却消耗了一百二十万石粮食——相当于当时明朝岁粮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  
这巨大消耗,放古代战场上,都算是“吃得少的” 。  
哪怕到了科技生产更发达的近代战争史上,“粮食消耗”也通常是大事 。  
比如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为了打这场“国运之战”,初步实现“殖产兴业”的日本,几乎把日本境内的粮仓都掏空 。  
但战事才持续了五十多天,迫近平壤的日军就濒临断粮,许多日军部队“军官仅喝两碗粥充饥”,还有的师团“师团长也数日没有米吃” 。  
以日本学者藤村道清的话说,因为“苦于粮食不足”,攻击平壤的日军,其实也就只能坚持两天了 。  
如果不是当时清军主将叶志超骨头发软,丢下城池撒腿跑路,把这座坚城以及城里的粮食“白送”给日军 。  
饥肠辘辘的日军别说打“国运之战”,恐怕早就统统饿瘫 。  
这番痛惜怅恨,今日回味起来,依然能深味“粮食消耗”对于战事胜败的意义 。  
   
而比起粮食消耗量来,古代战场上同样困难的,更有粮食的运输与储存 。  
比如宋神宗年间,北宋对交趾的自卫反击战争,作战部队动用了十万人,运粮民夫却动用了四十万 。  
就这还严重不够,以至于进入到崎岖险恶的西南山地后,宋军不得不一路购买水牛,既用于平日驮载粮食,缺粮时还可杀牛充饥,这才算解决了军粮问题 。  
这场杀得交趾国王上表请降的“宋越熙宁战争”,背后是与战场一样艰苦的运粮路 。  
粮食的储存,有时更是大难题,比如明代震撼东北亚的“万历朝鲜战争”,虽说入朝作战的明军“背靠大后方”,且明王朝先期就在边境上屯足粮食 。  
可由于朝鲜北部阴雨绵绵,朝鲜运粮官员一个个玩忽职守 。  
大批粮食要么送不上前线,要么送来了也都“霉烂” 。  
于是,当明军收复平壤后,前线将士就到了“军中无一束草”的地步,单战马就饿死了一万六千多匹 。  
可怜恶战后的明军士兵,竟都要自己进山林里挖野菜充饥…  
这场今天还被看做“明王朝最后荣耀”,重击日本扩张野心的战功,却是数万明军饿着肚子打出来的 。  
甚至如果运粮储粮都“给力”一点,这场前后打了两次的战争,也根本不用拖那么久 。  
   
而且就算粮食保障充足,“用餐效率”更在古代战争中意义重大:越是险恶的战争,双方越是要瞪圆眼睛侦察对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