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冷知识17则:杨贵妃为月饼定名,慈禧延长中秋节…( 二 )

  
如,唐代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  
于是,桂花便成了富贵吉祥之象征,桂花酒也随之倍受热捧 。  
其实,桂花酒的历史,远比中秋节要悠久 。  
如,屈原《九歌》有言:“援骥斗兮酌桂浆 。”  
   
拜兔儿爷,也是中秋节的一个习俗 。  
旧时,兔儿爷由泥制成,兔头人身,如人端坐一般 。  
拜兔儿爷,实为古人对月亮之崇拜,尤其对捣药玉兔之祭祀,以求防灾祛病 。  
如,童谣:“八月十五月儿圆,兔儿爷家住月里面,采百草,做良药,去病除灾保平安 。”  
不过清代后,人们迷信观念逐渐淡薄,兔儿爷便成了儿童中秋节应景的玩具 。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喝桂花酒、拜兔儿爷,还有“剥鬼皮” 。  
关于剥鬼皮之习俗,要追溯至元代 。  
据传,当年元兵攻进潮州城后,百姓受尽欺凌,后中秋节便有了吃芋头的传统 。  
至今,广东人剥芋皮仍称“剥鬼皮”,实为“芋”字在潮州话里与“胡”字谐音,求个平安顺遂 。  
如,《潮州府志》如是载:“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  
   
当然,中秋节最浪漫的习俗,当属拜月 。  
旧时,中秋夜陈设香案置月饼、瓜果之类,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称“拜月” 。  
虔诚恳求月老红线早牵,为自已安排称心如意的姻缘,即“月老为媒” 。  
月老,即月下老人,神话传说人物,主管人间婚嫁之事,始见于唐传奇《续玄怪录·定婚店》 。  
   
中秋节放假,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待遇 。  
早在唐代,朝廷就规定,中秋放假三天 。  
南宋时,中秋有一天假 。  
到了清代,越发重视中秋节,放假也越发任性 。  
清乾隆时,因八月十三是乾隆生日(即万寿节),索性“双节”同庆连放三天假 。  
如,乾隆圣旨:“八月十三上万寿节,皇太后行宫行礼,御澹泊敬诚殿扈从王公大臣行庆贺礼,上奏皇太后於卷阿胜境侍膳,此王公大臣等宴凡三日…”  
不过,慈禧更奇葩,过中秋节要分“等级”:  
小民之家,按传统过中秋节,即八月十五这一天;  
富贵之家,要过三天中秋节,即十四“迎月”,十五“拜月”,十六“送月”;  
至于慈禧本人,自视高人一等,延长至五天,即从八月十三到八月十七 。  
乖乖,慈禧老太太也不怕月饼吃撑了…  
2008年,国务院将中秋节正式定为法定节日,休假一天…  
   
中秋节,在海外许多国家也很流行 。  
韩国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举办“茶礼”(即祭祀),以追思父母及祖上之恩德;  
印度中秋节,年轻妇女头顶5个重叠的泥水罐,站在骆驼背上爬上沙丘,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柬埔寨中秋节,老人把扁米塞进孩子嘴里,直到塞满不能咀嚼时方止,以求其“圆圆满满”;  
斯里兰卡,每月月圆时都要过一次“月圆节”,尤其以八月十五“月圆节”最为隆重…  
   
最为有名的中秋节诗词,首推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名句 。  
不过,写中秋节诗词最多者,当属乾隆皇帝 。  
乾隆写过100余首中秋诗歌,或赏月,或泛月,或待月,或中秋侍宴…  
如,《中秋日恭侍皇太后万善殿瞻礼随游瀛台诸胜敬成一律》:  
金风玉露共徘徊,为奉慈母特地来 。  
壁月圆时瞻月相,壶天深处是天台 。  
香飘桂子堆金粟,酒献南山作寿杯 。  
无限欢欣随辇道,人间端的有蓬莱 。  
此诗,可窥见乾隆五年(1740年)清宫欢度中秋之盛大场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