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这项技术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深刻改变我们的世界……——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 三 )


三是营造一种创新氛围 。 解决我国芯片集成电路核心技术问题 ,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需要各类创新土壤和文化氛围 。 我从点滴做起 , 把2019年荣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设立芯缘科创基金 , 希望带动学校形成“从0到1”的创新文化和氛围 , 鼓励我们的教师和学生 , 逐步形成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产出的土壤 。
2020年底 , 我们团队实现了40余项专利3000万元的高价值转化 。 根据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定 , 这笔经费的80%可用于完成人的现金奖励 , 考虑到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自筹经费尚有缺口 , 大家全部放弃现金奖励 , 一致同意将奖金投入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中 , 为国家科研育人平台出一份力 , 添一把柴 。
《瞭望》:你怎么看当前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培养情况?
郝跃:全球竞争激烈的芯片归根到底是高技术之争 , 而高技术之争的核心是人才之争 。 这就需要持续拓展和扩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版图 , 提升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质量 , 以缓解“缺芯少魂” 。
我认为 , 当前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有两方面需要加强 。 一是基础性课程体系建设 。 尤其要保证物理、数学等基础性、主干性课程学时充足、内容合理 , 系统化向学生讲授;二是实践性课程 。 应动员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力量 , 大力建设集成电路育人平台 。 目前正在实施建设的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 , 就是这方面利好消息 , 相信未来会对集成电路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起重要作用 。
《瞭望》:你怎么看“从0到1”?
郝跃:面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及更长时期发展的迫切要求 , 科技工作者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
在科学上 , “0”并不表示什么都没有 , 而是还没有发现、发明和创造出来 。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基础研究中提炼出关键科学问题 , 是真正指导我们实现“从0到1”突破的关键 。
“从0到1”不仅要有长期厚重的知识积累 , 还要有瞬间的灵感;既需要长期稳定坚持做基础研究 , 久久为功 , 又需要聚焦比较优势领域 , 突出重点;既需要自由探索 , 也需要从源头或底层为长远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
从加速突破角度 , 我认为有两点需要重点着力 。 一是要加强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 。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 整合优势资源 , 通过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学平台 , 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 , 集中力量实现从“从0到1”的突破 , 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
【瞭望 | 这项技术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深刻改变我们的世界……——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二是要完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 。 不拒众流 , 方为江海 。 健康的国际合作模式 , 应以可控开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 。 所谓可控 , 就是在若干领域打造非对称优势的长板 , 打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所谓开源 , 就是在此基础上互通有无、博采众长 ,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 , 积极参与组织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 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和竞争 , 为技术要素跨境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环境 , 推动我们不断取得世界首创成果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