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运营工作,你可能需要这四个方法论( 二 )

  
如果能够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规范化操作,那么今后的活动只需要按图索骥,填补每个空白栏 。在事后进行复盘优化,迭代这份规范,焕发它的生命力 。  
自动化还可以更进一步 。  
通过制定全年,月度,再到每周的运营日历,确定好运营排期 。  
一些重要节日、重要会议的举办等,提前一个星期准备好内容,时间一到就把储备的东西拿出来运用 。  
这样一来,运营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突发性事件、临时加塞的需求上 。  
三、框架性框架性,更多地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实现运营规范化和自动化的前提 。  
以社群运营为例,不同的公司面向的用户群体可能包括高净值用户、社区KOL、薅羊毛用户等等 。  
比如在面对高净值用户的时候,需要思考从引流到转化的逻辑是怎么样的,这个群应该提供哪些服务来适当地刺激用户进行消费 。  
不同的社群也有着不同的思考逻辑 。面对课程服务的社群,可能我要制定另一套社群运营框架来指导运营工作 。  
比方说从课程一开始,思考如何刺激用户去进行课程体验,可能是出个个导读视频,或者是上一期的精华视频内容 。  
框架性思维的培养和工作经历具有一定相关性,对工作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对于工作细节和流程的把控 。  
做一个知识付费的社群,可能多数人每天只会在群里发日报,共享一些研报 。到后来,可能想着要做分享,做体验课等等 。  
从一个小的部分切入,慢慢延展,形成一个大的框架和逻辑 。这个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方法论了 。  
四、持续性制造出一款产品并非这款产品的终结,而是开始 。如何运营好一款产品,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是运营的主要工作 。  
运营需要意识到,产品不仅限于一款 App,在后来我也意识到,即便是一个增值服务都可以算作是产品 。  
微信是一款产品,其中的朋友圈也应视作一款产品、依托微信的视频号和“看一看”也要看作是产品 。  
比方说一款产品做出来了,前期应该如何进行运营宣传,中期如何进行持续运营,释放产品的价值 。  
到了后期,可能需要考虑维持产品的寿命,直到新产品上线 。  
再特殊一点,以社区KOL的运营为例,这次我们需要让 KOL 动起来,去刺激社区活跃 。  
于是,平台可能需要思考这些内容:  
KOL们每个星期要做哪些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制定一套优质KOL 的评选标准,给到他们激励或是曝光 。  
甚至说一些重大表现/失误,都要有一套应急措施来应对可能突发的事件等等 。围绕不同的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运营方式 。  
五、补充以上四个部分,规范化、自动化、框架性和持续性 。我认为还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去慢慢体会和发现 。  
有些部分适用性不是很强,只能说是一种思考方式(框架性)或者说是运营工作不断追寻的目标(自动化) 。  
我一直觉得,改进和优化流程工作是运营需要培养和掌握的能力 。  
除了日常刷课学习方法论,还需要对不断摸索公司业务,把握住产品的脉搏 。  
我的做法可能比较直接,我会去和产品部门同事碰一碰,了解他们对于产品的看法以及未来的规划 。  
因为目前我进入的行业知识性门槛较高,所以从适应、了解到知悉,花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  
在这段时间内,我知道了公司的主营业务、未来的发展规划,目前遭遇的困境,可能突破困局的点等等 。  
基于业务,归于工作,这是做好运营的第一步 。  
【刚开始运营工作,你可能需要这四个方法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