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二 )

  
马之千里者:之 , 定语后置的标志 。  
一食:吃一顿 。食 , 吃 。  
或:有时 。  
尽全 , 这里作动词用 , 是“吃尽”的意思 。  
粟(sù):本指小米 , 也泛指粮食 。  
石(dàn) , 容量单位 , 十斗为一石 , 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  
食马者:食 , 通“饲” , 喂 。  
其:指千里马 , 代词 。  
是:这样 , 指示代词 。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 , 这里指虽然)  
能:本领 。  
足:足够 。  
才 :才能 。  
美:美好的素质 。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 表现;显现 。  
且:犹 , 尚且 。  
欲:想要 。  
等:等同 , 一样 。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 , 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  
安:怎么 , 哪里 , 疑问代词 。  
求:要求 。  
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 , 引申为鞭打 , 这里指鞭策 , 驾驭 。之:代词 , 指千里马 。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  
食之:食 , 通“饲” , 喂 。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 , 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 , 才能 。尽(2):竭尽 , 发挥出 。  
鸣:马嘶 。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  
执:拿 。  
策:马鞭 。  
临:面对 。  
呜呼:表示惊叹 , 相当于“唉” 。  
其(1):难道 , 表反问语气 。  
其(2):大概 , 表推测语气 。  
邪:通“耶” ,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 意为“吗”  
知:懂得 , 了解 , 认识 。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文章插图  
  
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 , 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 , 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 , 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 , 重用人才 ,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 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  
理论评述: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 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 ,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  
创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其时 , 韩愈初登仕途 , 很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 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 , 而“志不得通” , “足三及门 , 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 , 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 不会遁迹山林 。  
文体介绍:  
“说” , 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可以发表议论 , 也可以记事 , 属议论文 , 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 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