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唐强
现在 , 人人都喜欢跟风一句“不忘初心 , 方得始终” , 但“初心”又是什么呢?
在这个时代中 , 因为我们走得太远 , “初心”常常被我们所遗忘 , 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 每个特立独行的人 , 大多都曾抛弃过曾经的自己;曾经想要改变现状的人 , 大多都被现状所改变 。
雷电防护是一门历史悠长的边缘学科 , 但在国内起步只有30多年时间 , 而中光正是最早的那一批雷电防护企业 。 34年前 , 2间农机厂库房、15位新招员工 , 就是这样 , 王德言拉起队伍创建中光公司 。 上个世纪80年代末 , 在传统避雷针防雷的基础上 , 王德言带领着中光开始进行电子避雷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 为中国防雷行业做了很多奠基的工作 , 并奠定了中光在整个行业的地位 。 1992年9月 , 《人民日报》曾发布这样一则报道:“中光电子避雷产品的问世 , 标志着我国防雷技术的第二次飞跃 。 ”
“父亲见证了中国防雷行业的发展历程 , 他们那一代人处在社会动荡的年月 , 特殊的社会环境让父亲一度深感报国无门的苦闷 。 自创立中光之后 , 便投身于中国雷电防护事业 , 倾尽全力 , 义无反顾 。 中光的成长和崛起的历程 , 映射着父亲产业报国的赤子之心 , 他以发展民族防雷事业为己任 , 不惜付出全部心血和精力 。 ”王雪颖坦诚地对我们讲述王德言的创业故事 。 面对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 王雪颖平静、坚定、质朴 , 没有虚伪、矫情、夸耀 , 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王德言的民族气节和一份对理想的真挚追求 , “为我伟大的中华民族争光”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光防雷身上 。
坦率地讲 , 防雷行业是一个极为细分的小领域 , 传统天花板也较为明显 。 曾经 , 摆在王德言和中光面前的其他机会很多 , 但公司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 , 做强做大防雷事业 。 王雪颖接过父亲衣钵 , 不仅仅是企业本身 , 还包括中光一直追求的信念 。 与一般家族企业接班 , 仅仅当个甩手掌柜不同 , 王雪颖从中光一线做起 , 深入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 , 踏实稳健地为中光防雷掌舵领航 。
中光防雷是一家低调务实的民营企业 , 翻阅公司的公开资料也可以发现 , 公司机构投资者甚少 , 机构调研次数也远远少于热门上市公司 。 但就在这种“人迹罕至”的环境下 , 中光防雷仍然在默默耕耘、低调前行、不断壮大成为行业头部企业之一 , 在全球防雷领域享有盛誉 。 作为防雷产品全球供应商和专业防雷解决方案提供商 , 中光防雷主编和参编几十项国标和行业标准;拥有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上百项专利技术;全系列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在交谈中 , 王雪颖曾多次反问 , 为什么德国、日本那么多具有匠心精神的百年老店存在 , 我们的初心还在吗?王雪颖表示 , 尽管防雷是一个细分小众行业 , 但是服务于各行各业提供关键的可靠性防护 , 具有广大的社会价值 , 5G的到来 , 为防雷行业增添了更多应用空间 。 我们的使命依然是“为我伟大的中华民族争光” , 以世界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 , 共创世界优秀防雷企业 。
【低调务实坚守初心】多年艰苦卓绝地努力和付出 , 中光防雷现已发展壮大 , 并成为国内雷电防护领域第一股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中光防雷员工总人数超过1000人 , 技术人员256名;其中 , 高级工程师25名 , 具有10年以上防雷行业从业经验的资深技术人员45名 , 从事通信设备研发的资深技术人员43名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中光防雷拥有有效专利共计131项 , 其中发明专利数量33项、实用新型专利数量85项 , PCT国际专利3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