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最新批准建设的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正式公布 , 交通运输部推荐申报的3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入选 。
据悉 , 此次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分别是:北京大杜社公路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青海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广东港珠澳大桥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这是国家首次在交通运输领域布局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实现了交通运输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新突破 , 对于积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数据 ,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服役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
为组织做好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有关工作 , 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通知 , 要求三家野外站要按照“边建设、边研究、边服务”的原则 , 加强国家野外站基础设施、观测场地、仪器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 , 聚焦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服役性能、重大工程结构安全等 , 组织开展野外观测、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要抓紧建立健全规范化的野外科学观测指标体系 , 加强科学数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汇集、共享与利用 , 吸引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 支撑重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和配套经费 , 加大对国家野外站的支持力度 , 加强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管理 , 不断提升国家野外站的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 。
此次入选的
3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都有哪些特色?
一起看看吧
01
北京大杜社公路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站
该站依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建设 , 是我国率先采取“一站多点”模式开展公路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科学观测研究的野外站 , “一站”是以位于北京大杜社乡的公路交通试验场为基础 , 以足尺路面试验环道为核心的观测站 , “多点”是设置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不同自然地理片区的13个野外观测点 。 该站主要观测了荷载、环境及其耦合作用下38种路面结构的长期使用性能、公路桥梁构件与材料腐蚀及工程安全问题 , 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观测数据 ,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 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公路路网的建设和养护 , 为推动我国公路路网建养技术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 , 已成为交通运输行业集野外观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普及于一体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 。
文章图片
0 2
青海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站
该站位于青海省玛多县花石峡镇 , 依托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建设 。 该站是全球高寒高海拔地区公路工程长期基础数据观测的代表 , 积累了最长达47年的冻土环境与工程病害连续观测和试验数据 , 形成了“一站两廊三场”的冻土工程综合科学观测试验体系 , 创建了冻土工程野外观测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 , 奠定了我国公路冻土工程研究的领先地位 , 是国际冻土工程界不可替代的野外观测数据源 , 支撑原创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 二等奖3项;支撑建成全球首条跨越550余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全天候通车二级公路—青藏公路和首条高原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共玉高速顺利建成通车 。
文章图片
0 3
广东港珠澳大桥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站
该站位于广东省珠海市 , 依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建设 。 该站围绕桥—岛—隧跨海集群重大工程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 , 建成了海洋环境观测、海洋工程材料腐蚀监测和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三大长期观测系统 , 构建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安全观测技术体系 , 重点开展大桥服役环境、材料腐蚀和结构性能的长期定位观测 , 获取定点长系列观测数据 , 研究跨海集群设施服役状态演化规律、实体工程结构耐久性时变规律以及桥区海洋动力长期演变机理 , 支撑解决跨海桥隧工程领域安全运维共性技术问题 , 直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发展 , 取得的基础数据与研究成果具有学科、区域代表性和显著的推广应用价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