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 ,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 , 作为空间站任务的第二艘载人飞船 , 神舟十三号再次搭乘3名航天员进驻太空 。 与此同时进入太空的还有一包来自四川省农科院的水稻种子 。
“这包种子不在飞船舱内 , 在飞船外层的一个储存空间里 。 ”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生物技术育种与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王平介绍说 , 这是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种子第7次搭载宇宙飞船或返回式卫星进行太空育种 。 之前太空育种获得了一个“红孩儿”——一种颖壳呈红褐色的水稻新材料 , 而水稻种子一般都是淡黄色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批种子并不是各项指标很均衡的品种 , 反而是有点缺陷的“偏科生” 。 其所在位置 , 也是在飞船船舱外一个专门的储存空间 , 可以说是买了张“舱外票” 。
文章图片
▲航天育种不育系花香7A
为啥买“舱外票”?
希望尽可能暴露在宇宙中 , 接受射线照射
这次进入太空的水稻种子是“川恢970” , 具有穗大、抗病、高配合力等特点 , 共有100克 , 3000多粒 。 它们的“着装”很朴素 , 是一个白色的布袋子 。 “首先是要轻 , 同时穿透性要好 , 随意最简单的布袋子反而最好 。 ”王平解释说 。
同时为了更好地接受宇宙射线的“洗礼” , 这批水稻种子专门买的“舱外票” 。 “装种子的袋子不在航天员所在飞船内部 , 在飞船舱外一个专门的存储空间里 。 ”王平表示 , 相比严密保护的航天员 , 送种子进太空 , 则是希望种子能够尽可能多地暴露在宇宙环境中 , 接受各种宇宙射线的照射 。 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航天育种的目标 。
王平表示 , 像大家熟知的水稻杂交育种 , 以及实验室中的化学诱变等 , 本质和航天育种都是一样的 , 通过基因重组、变异得到新的育种材料 。 太空中的高真空、宇宙射线、微重力等特殊环境 , 正是可能引发种子发生基因变异的诱因 。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 参加航天育种的机会更多 。 自2002年以来 , 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先后7次搭载宇宙飞船和返回式卫星进行太空育种 , 培育出了20多个水稻新品种 , 包括花香系列、花优系列等 。 据悉 , 这些品种抗病性强、米质好 , 亩产可以达到600-700公斤 , 已推广到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 。
文章图片
▲“红孩儿”(左)和其他种子对比
为啥有缺陷的入选?
希望航天诱变让其品质更好
进入太空的水稻种子是如何脱颖而出的?“有缺陷的反而会入选 。 ”王平介绍说 , 相比各项指标很均衡的品种 , 有一两个明显缺陷的“偏科生”更受青睐 。 这些品种其他的指标很优秀 , 一旦解决了缺陷 , 就会变得特别好 。 总的来说还是优中选优 , 希望更好 。 这次希望通过航天诱变 , 能够让“川恢970”的米质更好 , 增加水稻分蘖数 , 让穗子更多 , 产量更高 。
这次是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种子第7次上天 , 之前曾收获一个水稻种子界的“红孩儿”——不育系花香7A 。 王平介绍说 , 当时那个材料经过航天育种 , 得到了“全身呈红褐色”的花香7A 。 因为这个特性 , 在后期的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 , 可以通过颜色简单准确地跟其他杂株区别来 , 大大提高种子的纯度 。
文章图片
▲花香优7907
“其实 , 地上也有各种模拟宇宙环境的实验室 , 但都只能模拟其中单一的诱变因子 。 ”王平表示 , 所以上天的机会也格外珍贵 。 但结果不能强求 , 总的来说是一个随机事件 , 上天归来的种子可能更好 , 也可能更差 , 甚至可能发不了芽 。 每次种子回来后 , 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测种子的活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