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宰相有名的有哪些 福建历代宰相( 五 )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 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 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 淳化三年(992年), 赵普病逝, 享年七十一岁 。 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 。 累赠尚书令、韩王, 谥号“忠献”, 并配飨宋太祖庙庭 。 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可以说死后能够配享太庙是非常高的荣誉 。
赵普虽读书少, 但喜观《论语》 。 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 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

福建宰相有名的有哪些 福建历代宰相

文章插图


一、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 号半山 。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
庆历二年(1042年), 王安石进士及第 。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 政绩显著 。 熙宁二年(1069年), 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 次年拜相, 主持变法 。 因守旧派反对, 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 一年后, 被神宗再次起用, 旋即又罢相, 退居江宁 。 元祐元年(1086年), 保守派得势, 新法皆废, 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 享年六十六岁 。 累赠为太傅、舒王, 谥号“文”, 世称王文公 。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 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 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 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 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 指出“政事所以理财, 理财乃所谓义也” 。 更重要的是, 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 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 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 ”执政以后, 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 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 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而“理财以农事为急, 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 。 在这次改革中, 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
王安石认为, 要发展生产, 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 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 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 。 要达到这一目的, 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 。 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 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 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 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 。 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 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 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 从乡村到城市, 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
与此同时, 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 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 即所谓的《三经新义》, 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 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 因此, 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 。 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 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 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 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 爱子王雱的病故, 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 从此闲居江宁府 。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 保守派得势, 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 。 政局的逆转, 使王安石深感不安, 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 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