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温度」不同 , 就带来了硬盘存储需求的分层 。 热数据需要实时访问和计算 , 比较适合使用高性能的固态硬盘;而温/冷数据适合以「高容价比和高性价比」两大特点为核心的机械硬盘进行存储处理 , 这正是希捷能够施展的舞台 。
希捷成功地抓住了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和安防市场需求的爆发 , 这带来了其在中国发展的良好态势 。 而在黑天鹅频出的 2021 年 , 希捷的股价在 5 月达到了历史性高点:104 美金 , 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
有时候能够抓住机会 , 不是只做对了一件事情 , 而是做对了一系列事情的集合 。
对此她总结了很多 , 其中一点令人印象深刻 。 当别的公司还比较「爱惜鞋子」的时候 , 希捷已经开始卷起裤脚 , 走到泥土中 , 这是公司在今天能够形成差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在她看来「客户实际上看的是人 , 除了你的产品和技术之外 , 服务水平和团队职业化程度也都是客户看重的 。 」
她举例 , 当时她跑到互联网客户那边 , 和客户一起探索怎么把数据中心的管理成本降下来 , 而那个时候 , 是没有人这样做的 。 「很多年前 , 一般管理的颗粒度是到服务器终端 , 不涉及到硬盘 。 而希捷在与客户的合作中 , 通过在他们的系统中内置健康管理软件 , 随时监测设备中硬盘的健康状况 , 必要时发出预警 , 提示硬盘问题 , 帮助客户敏捷应对和降本增效 。 」
硬盘的产品形态好多年前已经被定义完成了 , 如何保持自己的壁垒?她总结了核心的两点:技术创新和制造 。
硬盘其实只是表面看着变化不大 , 但内部却因为技术创新而快速进化 , 「希捷在保持碟片数量不变情况下 , 容量能够做得越来越大 , 这其实是源于技术改进使得每一张单碟的密度更高 。 」
她强调了硬盘的制造工艺难度 , 「新产品在量产的时候 , 初期成品率还是比较低的 , 一开始的成品率可能仅 50% , 然后第二个季度可能到 70% , 第三季度也许到 90% , 整个过程中 , 它是一点点上来的 , 非常难做 。 」
谈及未来 , 孙丹很乐观 , 她觉得时代给了希捷更大的议题 。 国际数据公司 IDC 预测 , 到 2025 年 , 全球数据圈将增长到 175ZB , 海量数据 , 必然带来对于数据存储、分析、服务的海量市场 。 而我国目前大力推进的「新基建」 , 会带来数据的进一步大爆炸 , 很明显 , 这需要大规模的数据存储设备 。
硬盘产业的「第一性原理」
硬盘核心比拼的是性价比吗?孙丹认为表面看是性价比 , 本质上还是核心技术 。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 以前「没用」的数据现在也都有用了 , 这反映在需求侧 , 便是性价比 。 当这个问题给到硬盘厂商的时候 , 如何不断降低成本 , 大家选择的方式不同 , 而希捷选择技术创新 。
今年年初 , 希捷披露了未来的产品和技术路线图 , 有望在 2026 年之前推出 50TB 的硬盘 , 在 2030 年之前推出 100TB 的硬盘 。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 , 希捷将采用包括 MACH.2 双磁臂技术和热辅助磁记录 (HAMR) 技术在内的创新技术 , 其中 HAMR 技术能够让希捷以 20% 的年复合增长率提高磁盘密度 。 目前硬盘的容量都是以 1TB 或 2TB 的幅度来提升 , 再未来将来会以 4TB、6TB 甚至 10TB 的幅度来递进 。
孙丹向极客公园阐述了她理解的性价比 , 「当我出 16T 的时候 , 性价比远远好过 14T 。 因为一个柜子里面放 108 块盘 , 虽然单价看 , 16T 比 14T 的硬盘贵 , 但是从每 TB 的存储成本和整体的数据中心使用效率来看 , 客户总体拥有成本 , 其实是更低了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